在會議發言時,很多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覺得自己讀書少,工作經驗不足,或者是自己的職位低,所以,發言的時候生怕被人笑話,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久而久之,養成了“沉默是金”的習慣,甚至慢慢的被同事們邊緣化。
其實,時代不同,說話的作用也不一樣。古代人的前途發展不靠說話能力,而是靠血緣關系,每個人出生前就決定了自己的位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現代處處都競爭的社會里,不會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往往會在競爭中總是吃虧。正如羅胖的發言,“會演講的人就會有未來”。
要怎樣說話,才能讓別人覺得有道理,如何瞬間讓別人刮目相看呢?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實踐“三有”就行。有信念,有理性,有堅持。
說話有信念。
是指你要相信,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自己內心里相信的才是真理。
比如,看看歷史上的偉人說的話或者寫的書,總有人的支持,也有人反對。就如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義道德”,有的人把他奉為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也有的人把他貶為“吃人”的腐朽思想。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對未來的想法不同,世界也因此變得更精彩。
所以,我們有機會發言時,一定要抓住機會。無論是領導在場,還是別人比自己更有能力,你都可以在尊重別人的同時,盡可以表達自己。
說話有理性。
理性是指說話有條理。說話的條理性,就是你講的任何觀點,不要憑直覺想到哪說到哪,而是要有論據。無論是你生活的事實論據,還是名人名言的道理論據,這樣,才會讓人覺得你說的話是可信的,因為別人覺得你說的話是不是隨便說,而是經過大腦思考的。
說觀點,要用三個論據做支撐,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很不容易,主要是說話時要克服自己的感性思維。大部分人都有個思維常識,就是我們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說自己想說的話,所以造成觀點不客觀,讓人輕易就反駁回來,使自己的發言有失敗感。
訓練有堅持。
不斷的積累說話的經驗。有條理的說話,是一個挑戰人性的一種能力,因為人類天生就是喜歡感性的事物。比如,看到好吃的,人會流口水;看到美女(帥哥)會讓人心動,使我們說話的直來直去會感覺很痛快。所以,有條理的說話,刻意的一次、兩次容易做到,但要養成理性的說話習慣,需要長期的堅持。
人類最精彩的事情,就在于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將你心中所堅持的想法,不斷的去說,變著法子去講,講多了,也就成了別人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