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證的形成
痞證是心下痞塞,病因為或醫者誤下或由疾病本身傳變而來,由虛,寒,熱,痰,飲,食積,氣,病人氣郁,飲食不節等病理因素作用人體而構成痞。病位在心下(根據病機可擴大應用范圍,除心下之外,還有如胸中痞,脅下痞,腹中痞,病性痞塞,病機:氣機升降失司而阻滯不暢。
151、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本發汗作解,醫者誤下所致痞)
15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醫者一誤再誤)
131、病發于陽(太陽中風為陽邪)而反下之(本應桂枝湯輩發汗,而醫誤下之),熱(邪熱)入因作結胸(痰飲強人邪熱與痰或水結);病發于陰(太陽傷寒)而反下之(本應麻黃湯輩發汗),因作痞也(脾虛寒家與邪互結則為痞,若此人痰飲強人與邪結亦可寒實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表未解本應發汗而反下之表解方可下之,故結胸下之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結胸者,津液受阻,津液不上承,頸項失養故也),如柔痓狀(因中風傷津則為柔痙),下之則和(已成結胸故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一 熱痞
(一)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寒熱錯雜于中焦偏于胃上脘,在氣分,無形熱邪如霧迷漫中脘之上,湯泡輕蕩而散,(三黃瀉心湯同理)
(二)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三)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屬寒熱錯雜于中焦,以本虛而濕熱寒互結,若寒重嘔者加生姜半夏以加重溫之力。
二 寒熱互結痞
(一)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二) 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三)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屬寒熱錯雜于中焦雖有痰氣但偏向氣痞
生姜瀉心湯屬寒熱錯雜于中焦,偏向水痞而真水痞為五苓散等苓桂劑
甘草瀉心湯屬寒熱錯雜于中焦,醫者一誤再誤,故以虛痞為主
三 寒熱錯雜痞
(一)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屬寒熱錯雜,病位熱在上寒在下之別
(二)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屬寒熱錯雜,病位亦有邪上熱擾胸隔,中有寒熱痞結于中焦,下有寒而腹痛,寒邪逆氣上沖則欲嘔
四 氣痞
(一) 66、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脾氣虛夾雜痰而致阻滯氣道,氣機不暢而成虛痞
(二) 虛挾飲沖逆致噫之痞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旋覆赭石湯屬寒熱錯,以本虛,有肝火沖逆胃痙攣而噫氣
(二)氣郁而成痞
(1)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氣機郁滯結于脅下),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2) 165、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從少陽進一步發展,邪熱入里(半表半里之里實為膽腑,包括西醫肝,膽,胰,及對胃的影響)所以病位在兩脅及中脘。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一補虛之品十痞結(不管吐不吐,利不利)
有小柴胡證十心下急便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嘔吐者,(大柴胡 )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不嘔而不利者(大柴胡 )湯亦主之
(3)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而不利者(大柴胡 )湯亦主之
所以,方證相應的證不是證狀而是被后的病機,方與病機相應才是仲圣本意!
142、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五 痰痞
(一)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六 水痞
(一)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健脾化氣利水有扶正祛邪之功
(二)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心下痞硬,引邪下痛(為水停脅下所致實痞)
(七) 痰痞
(一)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痰阻氣機而致痞,病在上而越之
(八) 協熱利痞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為中風表寒,中風而發熱,邪熱入里與里虛寒互結則為邪熱而利,故解表溫里利止而心下痞自除。
九 痞證壞病(變證)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人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痞家致肝脾腫大成臟結難治
類結胸的變證因少陽膽熱樞機不利而影響胃的降濁,濁陰壅滯中焦而痞
綜上所述方證相應的證不是證狀而是被后的病機,方與病機相應才是仲圣本意!
我說的一定對,有待各位老師斧正與臨床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