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太陽為標,寒氣為本,中見之氣為少陰,太陽以少陰互見,太陽本寒通過少陰屬性而呈現從寒,從熱。
太陽為大陽主一身之表,太陽寒水之氣由太陽向下由太陽經入太陽腑:太陽膀胱與太陽小腸,而由太陽中見之氣少陰相火蒸騰太陽膀胱之水氣化而入太陰肺,通過太陰肺宣發布散于太陽經表,故受太陽感寒邪惡寒而發熱。故若寒邪閉表,熱閉里,太陰肺不得宣發于體表,寒邪入里則從熱化……又可通過太陰肺肅降溫煦四肢百骸。
若少陰陽虛,少陰命火衰弱,無力蒸騰太陽膀胱寒水化氣,而形成太少兩感之證亦有水飲不化之證。
太陽中見之氣少陰相少通過三焦為通道達于太陽小腸而氣化蒸騰,可通過三焦入心充于心營,若寒閉熱,邪從熱化,則邪熱逆傳心包。
太陽小腸通陽明之腑即陽明大腸之腑,陽明胃腑而傳導運化水谷精微,故寒邪閉表,熱不得太陰宣發而熱郁于里,邪則從熱化必從太陽小腸傳陽明……
督脈與太陽相通,督通于任脈,任督沖一源三岐勻與腎有關,加強了人體氣血津液的溝通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