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開通微信公眾號以來,開設自媒體已經接近5年的時間,在物聯網、供應鏈、智能制造領域已經寫了很多篇文章,其中有很多趨勢和觀點已經被確認是正確的。比如在2015年底,曾經提起物聯網需要邊緣計算技術的完善,區塊鏈可以解決物聯網的難題,還有2014年關于水平平臺、垂直平臺的介紹,關于供應鏈將是未來企業特別重視的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重要作用等等預測,都在2016,2017年得到了驗證。雖然我開自媒體,還沒有幫助我獲得太多的直接收益,這與自媒體的定位有關系。
有一個朋友的微信個性簽名是“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樣子”;其實做自媒體也有這種情況:越是容易被人理解的,閱讀量越大,但閱讀量大的文章,價值有多大?如果一篇文章,如果當時不被人理解,但5年后證明是有價值的,那么這篇文章的價值是不是遠遠大于閱讀量很大的文章。
在2013年的時候,寫了一些列文章《物聯網需要運營平臺》,到2017年轉給中國電信研究院研究物聯網戰略的研究員的時候,他說這些文章,放到2017年也非常有價值。而這系列文章也促使物聯網智庫關注物聯網平臺,物聯網智庫在物聯網領域影響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了物聯網平臺型企業的關系。
而我在研究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的很多前瞻性觀點的文章,在寫作和發布的時候,并不被理解(閱讀量不夠大),但當時做過取舍,在自媒體價值(媒體價值)與自媒體收入(通過自媒體獲得收入)之間,做過取舍:我希望我的自媒體是能夠為讀者創造價值的,很多文章都對相關領域從業者(專業人士)有啟發,但越是專業的文章,活躍性越低,閱讀量越小。但我希望我的自媒體能夠在時間上這個維度上,被更多的人理解:在發表的時候,閱讀量,傳播量并不大;但經過很長時間之后,某一篇文章被懂行的人看到,幫助我傳播,然后這篇文章在發表很長時間后,突然閱讀量會增加。
比如2017年寫的一篇文章《漫談MES軟件》,今天早上被16人收藏,其實說明這篇文章被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轉發,帶來很大的閱讀量,其中被16人收藏。這篇文章剛發表的時候,閱讀量非常少,回過頭觀察,發現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增加了100。
這種模式的自媒體,很難直接通過閱讀量獲得收益,目的只能是增強影響力。
在經歷過自媒體策略思考后,最后放棄了直接通過閱讀量獲得收益,而選擇了增強影響力。
粉絲數是自媒體影響力的體現之一,但粉絲質量是另外一個影響力的體現。如果自媒體的傳播途徑中,都是行業專家,行業有影響力的人,即便粉絲少,影響力也大。我追求的目標是第二種影響力。
文章閱讀量大,一方面需要有粉絲量做基礎之外,文章還要做策劃,如果只增加閱讀量,標題是一方面,很多文章是標題黨,選擇最熱的關鍵詞,恐怖的結論,最后發現文章內容與標題不相關,這就是標題黨。
網紅文章有以下特點(轉自何所思公眾號):找熱點,恐怖感,代入感。
比標題黨好一些的是,通過熱點與恐怖感,帶入一些文章,標題與內容還是相關的,這就需要代入感。
任何時候,與熱點相關的文章,閱讀量都容易大。
恐怖感總能抓住人的眼球,馬云是傳播高手,他就非常善于用恐怖感的手段,比如經常講未來人都會失業等恐怖的結論,抓眼球。
經典策略是內容、標題,不僅在熱點的時候有價值,內容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其還是有價值的。比如2013年的文章,在2017年的時候,判斷的方向都是對的,但判斷的公司有差異(本來看好一家企業,但這家企業的方向上,有另外一家企業做了)。
2017年我的《服務業革命開啟服務業文明》的系列,就是為未來寫的文章。現在看懂的人還少,但一些專家認可我的觀點,希望這個系列文章幾年以后還會有價值!
我的文章以觀點為主。
比如APS系列文章中,很多介紹的是觀點與知識,但距離實操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系列的觀點和知識,是讓讀者知道未來的方向與趨勢。這些趨勢是非常了解APS系統之后寫出來的文章,而真正落地、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如果都無償的分享出來,那么誰會為有價值咨詢服務來買單呢?
所以內容以觀點為主,但這些觀點提出的基礎是可以為實操提供顧問式服務的。
我不能直接從閱讀量上獲得收益,只能是通過增強了影響力之后,通過后面的顧問服務、授課來獲得收益。而這些是我未來的收入來源,所以還是希望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