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沒有絕對,好壞也都是相對而言哦。我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從整個保險銷售行業的方式,到個人代理和經紀人代理區別為您答疑。
具體文章可以看公眾號:小土大明白
對于咱們消費者而言,要買保險主要有遇到5大渠道:
個人代理人、電話銷售(電銷)、銀保渠道、經紀渠道(保險經紀公司、專業代理公司)、電子商務(互聯網保險,也叫網銷)。
每種渠道的特點給大家介紹一下:
個人代理人營銷:
比如你平常見到的各家公司代理人,賣一家產品,業內俗稱個險/個代。
銀行保險:
比如你去銀行存錢遇到的推銷人員,賣一家產品,業內俗稱銀保(額,曾經投訴的重災區,“存單變保單”這個詞匯的始作俑者)
網上投保:
比如你在某公司的官網、官微、官方APP上直接購買產品,賣一家產品,業內俗稱網銷。但實際上網上投保,越來越演變成工具,而不是渠道。
電話營銷:
比如你經常接到的推銷電話,讓你存錢有收益有保險,賣一家產品,業內俗稱電銷(額,曾經騷擾誤導投訴的重災區)
經紀公司(經紀人):
一般指保險經紀公司,賣多家產品,立足于中間的角色(正在崛起的新興勢力)
個代VS經紀,哪個更好?
個人代理人與保險經紀人,二者的共同之處是:
都是保險銷售主力渠道之一
都是通過自己個人的努力銷售保險
小知識:
保險公司代理人與經紀人都是屬于中介人,是客戶與保險公司成交的中介人,只不過代表的立場不一樣。簡單可認為,代理人代表保險公司銷售本公司產品,而經紀人代表客戶利益,在市場上挑選產品。
二者的不同之處,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
(1)法律地位、立場模式不同
用一個詞概括其區別就是:
保險經紀人做的工作是咨詢式銷售,而代理人的工作是推銷單一公司銷售。經紀人代表的是投保人的利益,而代理人代表的是保險公司的利益。
但這可能只是保險法上的表象,而實際上根本的不同,在于立場和模式。
經紀公司就是是個第三方中立機構,就像京東、蘇寧一樣,他的職能就是幫助人們去篩選優質產品。正因為其中立的性質,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更公正、理性、客觀的決定。
我非常愿意把保險經紀比做蘇寧電器,蘇寧電器中銷售很多電冰箱,均可視為保險公司的產品,假設重疾險是冰箱,則有5000元的冰箱,也有3000元的冰箱,假設醫療險是洗衣機,則有2000元的洗衣機,也有1000元的。沒有聽說過蘇寧電器,只夸一家公司的冰箱好,如果客戶來購買冰箱,一定會給客戶介紹完了優點再說缺點,客戶沒有購買A,而購買B冰箱,對于A是損失,對蘇寧電器來講,并不會損失。
所以經紀人可以做到相對更客觀中立。這就是立場。
(2)代理人與經紀人視野、多角度不同
保險經紀人在目前的中國保險市場環境下,確實能夠打破壟斷和信息不對稱,讓客戶能更客觀、多角度的了解中國的保險市場。
不同保險公司產品之間費率、責任以及服務的差異化,具體的產品對比就不說了,之前已經說得太多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使一個公司有優勢產品,一般來說也無法做到每一個類型產品都有優勢,所以多家組合也是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的很重要的方式。
和專屬保險代理人不同,做保險經紀人會有更開拓的視野,不局限于僅僅了解自己公司的產品,所以也能更客觀地看待整個保險市場。
當你只能賣一家公司的產品,你還說你是客觀誠實?立場公正?我是不信的。
(3)專業咨詢VS銷售技巧
經紀公司的工作更加要求你的專業性,每天有大量的數據、知識、專業技能等待你去鉆研,經紀人對新人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專業了自然會有客戶”。做的工作更多的是被動咨詢,而把80%的精力用在了專業學習上。
保險經紀人因為要同時了解多家公司產品,所以對于專業度和學習能力要求比較高。
而保險代理人花了80%的時間在銷售上,所謂的拉客戶,領導講的話是“只要你每天打500個電話,每周見十個熟人聊保險,你就會成功,如果沒有成功,說明你不夠努力。”每日早會,會有簽單的人上來分享,我用了什么樣的手法或者心理學或者話術最后把客戶簽了下來,給人感覺不是在賣保險像是在打雞血。
保險產品的本質是法律合同
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白紙黑字才有合同效力,其它的都是如浮云一樣的承諾。
購買車輛時,具體的型號,配置,要明確到產品說明書里。
購買房子時,具體的座落,面積,公攤,要明確到購房合同里。
然后我們購買保障一輩子,交費幾十年的保險時,我們竟然不看合同?不看條款?
切記,除了合同,除了條款,其他的口頭承諾都是浮云!
對于金融產品優劣評判屬于事實判斷,也就是像買電腦一樣,把參數放在一起做對比,產品的確是有優劣好壞之分的。那就應該像做科學一樣認真嚴謹的去分析好壞,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利弊。
然而現在很多保險代理人把它做成了一門玄學,像是一場宗教營銷,用洗腦的方式在傳播很多口號,夸大很多作用,把科學作成了迷信。這無疑是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
某安把自己的某福吹成是十全十美,從頭保到家,把別人的家的產品說成了是垃圾。這不是拜上帝是什么?還有把保險吹成是靈丹妙藥的,仿佛買了就可以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問題。
如果我股票購買了*安保險,*華人壽,*ICC的股票,我一定要研究這家公司,我再小的股東。也要考慮的是公司豐厚、穩健、長期的回報。
如果我是客戶,看這家公司的利潤多少、高樓多少層,高管領多少千萬年薪,是沒有意義的,利潤說不定,正是收割我的韭菜,高管的年薪,正是我溢價的保費貢獻的。
真實的故事:
沉重的歷史包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高速的GDP增長帶來了銀行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精明的老百姓自然把錢存進去銀行。
由于當時保險業的監管環境未成熟,很多保險公司為了吸引和留住客戶,開出了一批定價利率高達10%左右的產品來爭市場搶份額。而在每次降息前夕,各家保險公司的銷售額更是突飛猛進,甚至爆發了萬人排隊買保險的搶購潮!其中平安就從當時的“小公司”一躍成為“大公司”。
但隨著中國降息潮,由1996年的10.98%降到1999年的2.25%,猶如過山車,驚心動魄,銀行能隨時調整利率,保險公司的保單可是保證續保并且終身執行約定利率,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保險公司不得不采取“自己約的炮含淚都要打完”這種態度去開始兌付這批老保單,巨大的利差損逐漸顯現,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地虧錢。這批保單甚至一度成為某大公司上市的極大障礙,后來經過保監會特批,才得以順利上市。
截止2006年9月30日,中國平安的高定價利率保單準備金總額約為900億元,平均負債成本為6.5%。
中國平安成立于1988年
中國人壽成立于1949年
太平洋人壽成立于1991年
新華人壽成立于1996年
泰康人壽成立于1996年
以上這些經歷過高利率時代的保險公司,在2003年(尤其是1999年)之前賣出的保單,給客戶回報過高,超過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使得保險公司出現長期負債。
保險產品是終身條款,為了彌補債務,只能讓新進的保單來填補“曾經犯下的錯”。
其中僅僅平安一家的利差損就高達800億,這個數字不是我說的,是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自己說的。可想而知,這幾家老牌大公司合計起來的包袱得有多重。
這幾百億的利差損如何彌補,由誰來買單,大公司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之前我做生意虧了,我還要繼續經營,在利差損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不得不把現在的產品價格賣高一點,以彌補之前的損失。換句人話,就是說,我們大公司補窟窿都來不及,沒有閑情逸致去開發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只能高價賣產品給新的投保人,由他們來補上舊窟窿就好了~
另外一項由“現在的投保客戶”轉移承擔的,就是廣告費用。
以2016年為例,四大上市險企業,總體日均廣告費在6619萬。其中“廣告王”中國平安全年廣告宣傳費172.4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9.2%,占四大險企廣告宣傳費總和的71.38%。
2016年平安新收保費為909億元,廣告費用為172萬,廣告費用成本為19%。而這一年,華夏新收保費已經為平安的1.5倍,1377億。
而新出現的保險公司沒有歷史負債,且更具創新意識,摒棄了傳統的廣告燒錢方式,更能利用新興渠道來有效降低成本(如互聯網、第三方經紀人),得以推出更具高性價比的優秀產品。完全可以輕裝上陣,這也是價格更具優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