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霍家街小學 ]
要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應該明確小學生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要知道小學生需要改進哪些不良習慣。
小學生應具備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下:1.熱愛學習,2.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3.認真、及時、獨立地完成作業,4.課前預習、課后復習,5.獨立思考、勤于思考,6.自覺學習的態度,7.多讀書、豐富知識,8.敏而好學、不會就問,9.學習用品管理好,10.勇于開拓、敢于創新
小學生需要改進的主要不良學習習慣:1.被動學習、積極主動性差,2.不熱愛學習,3.學習不刻苦、知難而退,4.作業不獨立、及時完成,5.不仔細、不認真、不求甚解,6.不求上進、不愛動腦筋,7.不會利用時間,8.不會讀書和學習,9.上課精力不集中、說話、做小動作,10.無明確學習態度
從教小學語文十幾年的經驗教訓中多多少少有點自己的做法,還是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下面我就談談我的粗淺的認識:
一、預習習慣的培養
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一般是對三四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的。
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后,孩子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好奇的情況下進行,必須由父母來指導。針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
周預習,則需要孩子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孩子往后看書,那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
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
二、專心聽講的習慣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③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講刺激學生的語言,教態和藹可親。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三方面入手:①對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②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③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④排除課堂干擾因素,比如:課前準備好課上要用的鉛筆、鋼筆等文具用品,課上不要再打開鉛筆盒,避免弄出聲音,干擾課堂。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于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
設計并實施《學生作業習慣養成一周表》,把一周所有語文作業的情況用“☆”記錄下來,周末統計,個人自我反思,找出存在問題,肯定并自我表揚有進步或好的表現,而后向家長匯報,以獲得外力的鼓勵、督促、批評教育等,最后,教師為他作好周小結,并把結果用“☆”的多少上墻公布,如此堅持,期中、期末兩次總結,凡表現好的進行鼓勵,凡表現進步大的也進行鼓勵(均以精神鼓勵為主)如此做法,把平日里稍縱即逝的好的表現都如實展現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視的而又很重要的行為得以不斷加強,規范,影響他人,從而形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追趕的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
四、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
1、榜樣示范,激發思考。根據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學生的心靈。
2、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回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或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十分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
3、讓學生養成討論的習慣。討論為學生創設了發現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能參與其中充分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理解、消化知識,而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知識往往是掌握最扎實、記憶最深刻的,從而學的活、記得牢。
五、觀察習慣的培養
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孩子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倒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看籠統地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孩子說說杏與桃有何異同。
六、勤于動筆的閱讀習慣培養
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假以時日,就養成習慣了。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幾個字,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號,之后是一句話,再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
七、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培養
首先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基點在于“情感”。在課堂上,學生的眼睛看著老師,教師的精神面貌甚至情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情。語文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文化視野,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深挖教材和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學生度過每一個“40分鐘”。其次,盡量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這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努力達到這一目的:或直接演示,或設喻說明,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氛圍。再次,是采用有意義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任務之中。小學生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0分鐘,所以,語文課堂應該設法讓學生參與、表現,以滿足學生參與、表現的心理需求。最后,設法把課程內容和學生課外生活結合起來。當學生看到某項技能、知識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時,通常學習會更主動。比如,學生學習計算機就很“自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將課上的語文學習和課下、家庭、社區乃至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接觸、了解廣闊的語文世界。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學習的過程就成了學生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覺得知識是有用的,并不斷感受到進步的愉悅,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
以下是我從一篇教育雜志上學習的語文學習習慣三字歌,實用性,可操作性較強,特推薦給大家:
如何預習
做預習,不可少。初讀文,劃生詞,不明意,查字典;細讀文,
明內容,不理解,打個問。課后題,動動筆,查資料,試解決。
上新課,效率高。
怎樣聽課
聽課前,作準備,書和筆,放好位,人坐正,心入定。重難點,
注意聽;疑難處,動腦筋。腦眼手,齊參與。下課后,細回憶。
怎樣做課堂筆記:
專心聽,認真記,看板書,明要點,圈點劃,作旁注,復習時,
有依據。
怎樣發言
細聆聽,明問題,抓關鍵,精整理。有頭尾,語通暢,口齒清,
聲宏亮。
怎樣復習
通讀文,查缺漏,再精讀,攻難點。翻筆記,憶講解。做練習,
用新知。反復練,記得牢。
怎樣查字典
字不明,義不清,查字典,能弄明。知拼音,查音序;曉字形,
查部首;形難辨,查難檢。
怎樣做讀書筆記
讀書時,作筆記,成習慣,多得益。記書名,記日期,定格式,
有規律。好詞語,先圈起,修飾名,多摘錄。列提綱,概內容,
明中心,談感受。
多讀、多問、多想
學語文,多讀書。讀課文,如流水,精彩處,記腦中。課外書,
廣泛讀,勤摘記,是關鍵。閱讀時,多提問,審題目,須質疑。
為何寫,怎樣寫,在書中,處處問,時時問,問中學,學中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