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霖霖,20年的金融民工,曾任職大型國有銀行中層管理崗位多年,9歲和2歲半兩個男孩的媽媽,熱愛生活、喜歡網球、音樂和電影。隨著大兒子的日漸長大,帶著親子溝通不暢的許許多多的為什么,走進匯愛家《感育家長力》課堂。現已完成匯愛家《感育家長力》的課程學習。
我是一個二寶媽媽,大兒子9歲、小兒子2歲半。生活中,我是一個公認的能進廚房、能出廳堂的女人;工作中,我是一個能獨當一面、撐起公司半邊天的優秀管理者。自從大兒子出生,我就覺得小孩子只需要給予他充分的物質保證,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給他安排一條我認為的平坦的道路,就是一個最為“負責任”的媽媽。可惜的是,自打小朋友三年級起,我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種種“反常”的表現,時常讓我幾近崩潰邊緣,甚至已嚴重影響到了我的工作狀態。隨著小兒子的出生,情況每況愈下!
“為什么你們總是這樣要求我?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為什么?為什么我一定要這樣子?”今年二月末的一個平常的晚上,熟悉的吵鬧再次上演。我感覺我那塊壓在我心口的大石頭快把我壓跨了,我有種感覺我真的快要得抑郁癥了。過去聽話乖巧、絕對服從安排的兒子到底是怎么了?家里家外都要是一把好手的我,怎么就連一個小孩也管不了呢?帶著種種的疑問和不解,我走進了匯愛家的課堂。從此,我和兒子的關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系統的學習,我明白了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時常都把關注的核心聚焦在孩子的行為上,而沒有關注到行為背后的動機,也就是說我們根本沒有解決核心問題,所以我們總在疲于奔命的狀態中不能自拔。知道這個問題后,我開始注意用課程中學習到的“OK原則”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又是一年清明節,3月30日我和先生回到老家祭祖。由于大兒子還沒放假,所以就只能拜托我父母代為照顧。就在我們起程回老家的那天晚上,大兒子由于喉嚨不適咳嗽嚴重,我爸爸立馬帶他連夜看急診,結果回到家已近深夜1點。于是,我跟寶貝溝通決定第二天早上請第一節課的假,以便讓他有充足的睡眠。放下電話后,我暗自慶幸自己的協調能力。第二天早上8:30左右,還在睡夢中的我被連續不斷的電話鈴吵醒了。電話里傳來了哥哥傷心欲絕的哭喊聲:“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我以后都不想去上學了。嗚嗚……”旁邊還充斥著我父親絮絮叨叨的責罵聲:“8:00就開始叫你起床了,半天磨磨蹭蹭,到現在還不起床,就知道哭!”頓時,我整個人都被弄清醒了,同時心口不由地揪了一下。我不斷地問自己怎么辦呢?這時我想起了老師曾說的OK原則。于是,我立馬在心里面跟自己說了三遍:一切都是OK的,我和兒子當下都做了我們能做的最佳選擇!慢慢地,我的心情平靜下來了。我先安慰了大兒子,告訴他:“媽媽知道了,寶貝兒。媽媽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反復說了幾次同樣的話后,兒子的情緒也慢慢地平靜下來了。
我:“寶貝兒,媽媽知道你是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和進步的小朋友。那寶貝兒今天為什么突然就不愿意上學了呢?”
兒子:“媽媽,我好害怕。”
我:“哦,是這樣子,那寶貝為什么會害怕呢?”
兒子:“因為我起床晚了,現在回到學校肯定過時間了,遲到班主任肯定是要罰的!而且,老師通常會罰把最長的文章抄10遍的!嗚嗚……媽媽,我不要上學,如果不行,我就以后都不上學了!”
兒子的情緒爆發到達了頂點,而我父親的嘮叨聲沒有半秒鐘消停。我突發奇想,立馬發微信讓老公打電話給父親,讓他先暫時到小區花園透透氣。電話的那頭安靜了,兒子的情緒再一次平靜了。
這時我問兒子:“寶貝兒,你覺得媽媽能做什么可以幫助到你嗎?”
兒子:“你能不能幫我請今天的假,我今天是真的不想去上課了。”
我:“寶貝兒,生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所以媽媽覺得班主任肯定也是能體諒的……”
兒子:“不可能!”
我:“哦,是嗎?好的,那媽媽幫你打電話給班主任請假,寶貝兒別怕,無論什么事情,媽媽都會在你旁邊陪著你的!”
兒子:“謝謝你,媽媽!”
我:“寶貝兒啊,媽媽覺得班主任不一定會是你所想像的那樣,要不媽媽順便幫你問問好嗎?”
兒子:“嗯。”
兒子話音剛落,我立馬打電話給班主任說明情況以及兒子的擔心。話未說完,班主任說道:“怎么會?麻煩你跟楚杰說,讓他好好補覺,沒睡夠暫時不要來學校,休息充足了身體才恢復得快,回來上課才有精神。”簡單地向老師道謝后,我立馬掛電話重新打給兒子。
我:“寶貝兒,你想知道媽媽跟班主任溝通的結果嗎?”
兒子:“想。”
我:“寶貝兒,老師讓你睡夠了再回學校,而且老師說不可能因為你這樣的情況而懲罰你的。”
兒子:“真的嗎?謝謝媽媽!我現在要去洗臉刷牙了,不跟你說了,再見!”
聽到兒子輕松愉快的道別,我能想像得到他那一刻的表情,我的心情說不出的快樂。
我慶幸我能走進匯愛的課堂,通過學習,我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每在事情發生的一瞬間,我都能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給予足夠的接納,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從而覺察孩子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支持到孩子的需要。
人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應該與孩子一起走在學習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