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教育體系中的單元細胞。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校也在持續地迭代更新。未來,在快速發展的技術“包圍”下,學校將有可能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傳遞到課堂上、到每一位學生的身上,又將產生什么樣的“化學發應”?
今天青鹿教育帶來的文章,正是基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趨勢,對上述問題展開的預測。
從誕生之日起,學校就在持續迭代更新,那么是什么在驅動學校發展演進? 在可預見的未來,學校進化的趨勢如何? 形態會怎么變異?
今天,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實:人類社會—計算機—物理世界三元融合,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
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系列沖擊:一是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沖擊。任何重復性,基于知識積累的教學都終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二是信息傳播與社交方式變革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沖擊,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顛覆式改變;三是對學校和教育體制的沖擊。學校可能需要重新設置專業,大部分現有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時新的工作也會出現,新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不斷推出,學習內容的轉變在所難免,學校治理變革也在所難免。
未來,我們對智能的概念和認知將發生巨變,融合智能將逐漸被人們認可,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將混合發展,純生物的人將逐漸消失。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對很多職業造成巨大沖擊。
凱文·凱利提到,未來一切皆智能化。我們需要面對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重新分工。
未來,人類和機器人的關系將工作分為四類:一是人類和機器人都能做,但機器人表現更佳的工作;二是人類不能從事,但機器人能從事的工作,如重體力勞動,危險環境下的工作等;三是人類想從事卻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四是目前只有人類能從事的工作。李開復在訪談時說:“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找自己最愛、最擅長的事,而不是變成一個背書的工具, 因為你背書再背也背不過機器。就像我們以前心算那么厲害,沒有人靠心算能找到工作,因為不會比計算機快”。
因此,也許到 2029年,現有的 PC 電腦將普遍智能化,它不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成為人的第三大腦半球。人們可能再沒有必要檢索碎片化信息,而是直接向計算機要經過智能處理后的解決方案、圖文報告等,要計算機替代自己整理筆記,形成匯報文件,并根據風格做好演示動畫或 ppt 等,從而極大地解放人的大腦,讓大腦負責基于情感和價值觀的判斷,負責好奇心尋覓,負責提出問題等。
學什么永遠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人工智能與人體智能的融合,將如何改變學習的內容,這是一個充滿想象,也是學校3.0必須要回答的議題。
從學校發展趨勢看,在解決教育平等問題的基礎上,差異化、個性化將成為影響學校發展的主要邏輯,促使學校深刻變革。
一方面, 它不是去家庭化,而是尊重家庭的價值觀,尊重人的個體差異和教育選擇,根據個體差異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學校,滿足個體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會激發原有的學校內部的組織框架和學校制度革新,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組織形式。現代學校的這些探索和嘗試將對學校教育的現在和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去標準化、個性化、定制化將會成為未來主流的學習方式。每個人制定自己的課程、學習計劃,評價也針對個人,而不是進行比較排名。同時,學習不再是特定階段的歷程, 而是伴隨終生的,因需而定,因需而學。
個性化并不都是昂貴的,現代技術正在將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變成現實。具有超前思想的 AltSchool 是一所 2013 年才誕生的微型學校,正在嘗試將個性化教學以規模化、標準化的形式運作。學生決定學什么;每個學生的教學計劃、課程表、作業等都不同;學生可能上午學五年級數學,晚上學三年級語文。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于 2017年 5 月拿到了來自扎克伯格和喬布斯遺孀的1億美金融資,創造了美國 K12 領域的融資史。這一事實表明,個性化具有極大價值,可能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主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日益成為其大腦,而教育與學校不再是強相關。越來越多的資本將進入教育領域,對學校圍墻發起攻擊。教師面對跨界的打劫者,將沒有很多的優勢。學校治理和越來越多的課程將外包,如新東方等培訓機構會承擔全國數以萬計的英語教學,好未來等公司可能承擔眾多學校的數學教學等。歌劇、網球、STEAM 課程、鋼琴課等小眾課程,會逐漸由專門公司承攬。
此外,學校還應重視三個現象:全球范圍的連接、線上線下混合和名人對學習的效應。
未來學校的管理者將會在購買服務、評估服務和遴選供應商和管理供應商的業務上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課程服務的專業化將讓課程外包常態化。
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特別是 MOOC 的大規模應用,學習流程必然再造,單純的班級講授學習方式將逐漸被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所取代。線上資源的進化和日趨智能,會接近甚至替代一般教師的講授,網絡社區的互動交流會日趨便捷。
同時,伴隨著學習方式的轉變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合作學習,群智發展將成為常態,教室內的智能水平將不再取決于教師的智力,而是群體智力的疊加。
未來社會將群體化生存,人類面臨的問題將主要靠群智解決。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深度的群智發展模式的實戰。
未來的學習將日趨多樣化,不再追求一個人學習。
100 門課程,不再要求 100 個人學習一門課程,而是讓100 人學習 100 門課程,不是學得更多,而是學得更多樣。讓每個人自由發展,社會不追求全才,社會協同解決問題,未來學校需要在學習方式上進行顛覆式革新。
未來學生認知的界面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屏讀成為主要方式。
屏讀讓信息傳播更便捷廉價,讓信息呈現富媒化,學生建構概念的過程將從感官而不是從解讀文字結構概念開始。對事物的認識可能在沉浸式環境中多感官參與,混合現實會讓學習和認知效率極大提升,甚至產生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現在,我們已進入借助智能設備生存與發展的時代,人機結合的學習方式會發揮更大作用,認知外包現象會讓個人更加注重方法論的學習。
在未來社會,信息傳輸方式也將多元化,以文字為載體的傳輸方式將衍生更多元的信息傳輸方式,電視、網絡、手機、微信、語音、視頻等不斷消融教師的中心地位。視頻、圖像、聲音、虛擬現實等將信息以生動形象、貼近現實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更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體驗。例如,虛擬現實的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有助于激發學習動機,增強學習體驗,實現情境學習,促進知識遷移。
美國互聯網思想家戴維·溫伯格說過:在知識網絡化后,教室里最聰明的絕對不是站在講臺前上課的老師,而是所有人加起來的智慧。也就是說,進入學校3.0 時代,學習不再依靠傳統教師。教師的工作將根本轉變,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基本上可以由機器取代。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成為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者、情感的呵護者。
學習資源的創生將被那些卓越教師所包攬,講授型教師職位會縮減70% ,教師的主要工作將是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陪伴者。教師也不再局限于一所學校,而成為自由職業者。教師有選擇的權利,各種培訓機構也將轉型為新的學習中心或者課程公司。但是,不管怎樣,教師這個職業不會消失,只不過他的角色可能從過去的處于中心地位,變成一個陪伴者、指導者、服務者。
大數據、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特點,是能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 發現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瓶頸在什么地方,幫助學生及時調節學習策略,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未來的學校評價將不再是簡單的給出分數,而是注重學生發展。學生數據的及時感知、信息獲取和智慧決策將實現自動化。
所以3.0版的學校,課程證書的意義和價值會遠遠大于文憑的意義和價值。
大學升學將基于對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信任,而不是考試分數,人類進入后文憑時代。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將消失,他可以選擇在不同學校學習不同課程。學生在什么地方修什么課程可能變得更重要,因為不同的學習公司、不同的學校開設的課程,其含金量是不一樣的。一所學校的課程不可能都很棒,不同學校里最優秀課程的組合將使一個人變得更卓越和更優秀。未來的大學將全部開放,學生文憑將不再是一張紙, 更多會是記錄課程學習經歷的數字檔案。學生的學習評估不僅看考了多少分,更關注學生在哪里學習、學了哪些課程。他在學習中創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體驗了什么、收獲了什么,等等。
學制基本上是工業化流水線思維在教育領域的外化,它按照工業設計的思維追求標準化、同質化,在同樣年齡、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固定教師和固定內容,將教育體系中的一切標準化。
其實,同樣的內容,有的學生需要學習20年,有的學生只需要學習5 年,強迫學習不僅是對人性的摧殘,也是對資源的浪費。3.0版學校的學制概念將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彈性化,學制更加靈活。學習成為生存的需要,伴隨人的一生。學習、就業、創業無法區分。學習不是特定階段的統一任務,而是成為人生的一段旅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父母的工作特點,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心理需求安排學習內容。學校將沒有學制的概念,混齡學習成為常態。學習內容將差異化和多樣化,人們不再比較同一時間誰的考分更高,學不好可以反復學,暫時不需要的可以不學,等需要時隨時再學。
當下的教育體系一直強調知識的存儲、傳播,有意無意忽視知識的創造與破壞。有時人就像一臺“機器”。
未來,個性化、人性化將成為主流, 指望學習力提升已經不能拯救學校,未來學校要成為人們心靈的棲所,成為人們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圣地,現實世界生活社交的場所。
人們選擇學校不是為了功利的目標,而是為了寄托精神,這才是學校永續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學校學習要給所有人帶來快樂,而不僅僅是勝負優劣,要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能力。學校要與人的天性合作,成為快樂生活的空間,滿足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呵護好奇心,寬容好玩心,善用好勝心。
3.0版學校的教育資源供給以免費為主,政府為基本的學習內容買單。基本教育資源獲得成本逐漸降低,它最終如空氣一樣,成為全體民眾共享的公共品。未來學習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除了完成國家規定的基本課程外,可以設計和定制自己的課程。對于個性化學習資源,學生自己付費。
WISE的調查顯示:未來,私人為教育買單的經費有大幅增長。所以,課程外包和政府采購將成為未來學校的重要特點。政府資源和企業資源將難以區分公與私,政府購買服務獲得個性資源,或者政府頒發教育券,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政府的教育券可以流通,學生可以到新東方、學而思甚至國外的教育資源提供方買單,即哪里教得好就到哪里學習。
上述預測是基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教育從技術手段信息化轉向用信息化的思想重構教育。技術不僅改變了產業形態,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正是技術的變革和應用,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革,從而使學校的范式革命成為可能。
本文轉載自《開放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文章略有刪減,原標題為“邁進學校3.0時代——未來學校進化的趨勢及動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