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薈
古語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究竟什么是初心呢?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所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我想,納蘭的“初見”,紀伯倫的“為什么出發”都應該算是初心吧。也許每個人對“初心”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各行各行莫不是如此,教育也不例外!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教育的初心在于促進學生發展,在于厚德從善,教育的初心在于啟迪智慧,溫暖心靈,教育的初心是為學生的人生之路點一盞明燈,就是為社會發展進步擔當使命。
每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教育初心。回首我自己的教育初心呢,應該要從報考師范時候說起吧。沒走進師范前我的夢想中從來就沒有老師這個職業。我心儀所謂高大上的“家”。也許命運就是這樣的,盡管我有多么的不情愿,最后還是為這個職業思索和摸爬滾打。初中班主任的一席話讓我知道,不論在什么行業,我們要的不是高大的理想,而是腳踏實地的堅持。從最初的不情愿到學會“堅持”,也許就是我最初的教育初心吧。
看到一則報道:貴州安順職業技術學院中藥制藥專業畢業生經歷了一次特殊的畢業考試。桌子上擺滿了一杯一杯的白酒,老師:“你們出去是干銷售的,就是要會喝酒”,喝滿一杯酒,則可得100分,喝半杯90分,不喝酒則不及格。畢業生不是考試專業知識是否過關而是通過考試喝酒定成績,這種“創新”考試方法夠計入教育的史冊了。這是教育的初心嗎?
人民日報刊載文章說:上海市最近舉行了以“我最喜歡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傳家寶”為題的小學生征文比賽。令主辦方意外的是,在滬上600多所小學、逾兩萬名學生的參賽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 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筆下成了“我家的傳家寶”,這令閱卷老師不禁感嘆:“如今到哪里找上千件外婆的補丁衣衫啊?”一寫作文就失真,我們的教育通過模板教育,孩子寫出來的東西普遍雷同,成為“最稚嫩的八股文”。這也是教育的“初心”嗎?
其實,喝酒考試也罷,作文比賽也罷,把學生當做一個做題和考試的機器也罷……我覺得這些都是忘記了教育的初心。所作所為都已經是背離了教育的初道。教育被功利化了,模式化了。面對當前激烈的競爭形勢,教育不能逃脫其解決就業的功利作用,這本就無可厚非。可一味的把這些放大,就遠離了教育的初衷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不光是教孩子學會做題、學會做學問,還要教會他們做事、做人。
為什么我們一直耿耿于懷我們的童年,因為童年有太多太多的美好。那個時候我們沒有私心雜念,沒有欲望,沒有太多成人式的思考,也沒有太多的政治抱負。那個時候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玩泥巴,可以無所顧及的追逐打鬧,可以開懷大笑,可以痛哭流涕,一切都顯得非常美好。長大了,我們丟掉了許許多多當初的夢想,再也回不去當初,一切都變得不再簡單,漸漸的忘記了簡單才是幸福的道理,也忘卻了最初簡單而又純潔的初心。我們從一無所有來到世上,也一無所有離開人間。“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地也空,房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也許我們也忘了再多的欲望與繁華,到頭都是一場夢!我們是不是應該尊崇自己內心的感覺,少點紛爭少點怨恨呢?
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在教育之路上走得十分茫然,常常背離了育人的核心,常常灌輸知識,基本不去仰望星空;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已經不知道為什么來教書育人,要把學生引向哪里去,走著走著就陷入到了教育的功利當中無法自拔;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常常以分數去衡量一個學生,常常以一張試卷去評判學生,以致讓學生的心靈物化和精神枯萎;因為忘了初心,我們莫不是如此的用分數來衡量一個老師和他的工作業績呢;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常常把自己處于至尊之位,教室站著的永遠是教師,坐著的屈服的卻永遠是學生;因為忘了初心,我們常常為了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履職考核追名逐利,而置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于不顧,大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卑鄙……教育這是怎么了?
我們曾渴望努力地實現:讓每一個孩子富有愛心,心地善良,靈魂高貴、干凈,對多樣的世界秉持寬容與尊重;讓每一個孩子有學習的愿望、熱情與能力;讓每一個孩子有自由的頭腦,能有尊嚴地面對世界。在父母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在教師眼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雖然是一個謬論。我們教育界的人都相信,教育不是萬能的,“七分天生,三分教育”。但是,每一個兒童都有他的福祉,每一個兒童都有他的未來,你何苦那么擔心他眼前的這點成績呢?看得遠一些吧,這也應該是每一位教育者應有的初心吧!
生命不只是應該變老,應該讓他成長,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那么我們就不要忘教育初心,成就充實人生,一路走來,我堅信,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終。只要心中有這樣一種不滅的信念之火,才不會在時間的盲流長河中迷失方向。教育不應該只有眼前的功利,還應該有“初心”和遠方!
文章出自董薈,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