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叔大半個朋友圈的人都去看了《芳華》的點映。
這一次看過的人多了,對它的呼聲也隨之高了起來,對口碑的反饋比多倫多電影節首映的時候還要好。
大家都知道芳華退出了今年激烈的國慶檔,但撤檔的真正原因至今都比較模糊,似乎主創都背負著難言之隱。
炒作,題材敏感,預售票房不理想,說來說去終究是猜測。
這次《芳華》重新定檔,馮小剛也親自確認影片一刀未剪,院線放映的龍標版本自始至終都是一個。
《芳華》離馮導的上一部《我不是潘金蓮》的制作時間相隔不久,但這部片子卻在他的腦海里設想了數十年。
2002年他在寫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的時候,心里就有拍攝《芳華》的意向。
馮小剛高中畢業就進入了北京文工團,20歲左右的他在那里度過了六七年的青春時光。
他對文工團和當時的那個年代有著強烈的個人情結,要想展現出來就需要一個好故事,于是他找到了嚴歌苓。
才女嚴歌苓和馮小剛同歲,都是1958年生人。
從軍經歷一直是她創作的靈感源泉,作品背景也大都設置在上世紀。
她的書不僅廣泛地被拍成影視作品,還沒少和國內的知名導演合作。
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和《歸來》,都是出自嚴歌苓之手,陳凱歌的《梅蘭芳》也是她來打磨的劇本。
這一次不同的是,《芳華》雖先有的小說,但馮小剛當初不是直接買的成書的版權,它是馮小剛與嚴歌苓相約合作的產物。
小說的原名是《你觸摸了我》,帶有一定半自傳的性質。
馮小剛之前在團里是負責舞美的,嚴歌苓當文藝兵的時候跳過紅色芭蕾。臺前和幕后,電影和小說里都有交代。
敘事的第一人稱是女兵蕭穗子,可以說這個主人公指代的就是嚴歌苓自己。
在片中,馮小剛還是很傳統地采取通篇旁白,以蕭穗子的口吻去講一個很純粹的故事。
穗子在團里生活得自在安逸,有朋友也有愛慕的對象,她更多的是處于見證者的位置,敘述真切的體驗,抒發真實的情感。
何小萍才是影片格外聚焦的女主,出身坎坷的她終于有機會進入文工團,對當兵滿懷憧憬。
以為穿上了一身軍裝就不再會受人欺負,可到了團里的她還是一個沒被溫柔相待的軟柿子。
眾人眼中的優秀楷模劉峰給予了小萍很大的幫助。一來二去,小萍漸漸對這個常向自己施以援手的善良男人心生情愫。
盡管劉峰堪稱“活雷鋒”,可再怎么說一個人總歸是擁有七情六欲的,而大家普遍覺得像他這樣的好人理應不食人間煙火。
一次意外過后,顯露了正常人性的劉峰被當作流氓一樣來審問,后來索性被發配到偏遠部隊。
伴隨時代的變遷,文工團的興衰,這些朝夕相處了多年的戰友天各一方,懷揣著各自的心事,開啟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然而回首過去,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記憶還是青春芳華。
能看出馮小剛想借人物群像,來集中體現出一代人的情感糾葛和世事變故。
首先,叔覺得電影的選角是值得認可的。
早前《芳華》招募演員的要求就引起過人們的關注,太俗的不要,整過容的也不要,還得有過硬的功底。
說白了,馮導有意避開使用明星,就是想營造一種與影片相契合的稚嫩和清新之感,而不求爛大街的流量。
事實證明,這些小花的表現也沒有令人失望。
雖然一眼望去滿屏的女孩,但其實主力只有鐘楚曦和苗苗兩人,她們也是其中最出彩。
鐘楚曦飾演的蕭穗子是舞隊的核心成員,開場的那支《草原女民兵》即便是在練功房里穿著訓練服,也跳出了軍人的精氣神。
電影里的呈現要比下面這個探班現場表演更為亮眼。
許多勾起回憶的情懷點,也放置在了穗子這個角色的身上。
比如她吃著心上人給的西紅柿,酸甜又似曾相識的味道讓馬云都不禁發微博感嘆。
還有夏天里吃著雪糕,穿著舊時代款式的泳衣躍入水中的橋段,也都令人通過鐘楚曦自然的表演狀態融入情境。
飾演何小萍的苗苗,在片子里感覺像未滿20的少女,完全看不出88年出生的她也已是奔三的人了。
小萍從渴望出人頭地,到理想的幻滅,再至堅強與執著,所要表達出的情緒要比穗子復雜豐富。
全片最先擊潰觀眾淚點的當屬小萍的獨舞。
在夜晚空曠的草地里,舞動身姿的姑娘輕盈優美,卻也形單影只。
尤其配合著同室內演出步調一致的表現蒙太奇,如此強烈的對比絕對是一枚重磅催淚彈,這段情節過后叔聽到了影廳里傳來了啜泣的聲音。
男主角黃軒應該是《芳華》的主演里面最有名的一位了,演完《羋月傳》之后他的人氣直線上漲。
他今年算是相當高產,陳凱歌的《妖貓傳》下周上映,他又是男一號。
馮小剛之所以能選中他,是因為作為當紅明星的他沒有過度消費自己。
而且黃軒是有舞蹈基礎的,他練過6年的舞蹈,學過中國古典舞和民間舞,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
他在片中沒多少舞蹈戲份,但充分具備浸染在文工團里的那種才藝氣質。
他在詮釋劉峰這個角色的時候,一邊突顯了他的好,一邊也照顧到了對私心的外現,不至于讓人物太扁平化。
不過可能是礙于電影篇幅有限,馮小剛也是以美為重,這些主角的形象都不及小說中那樣飽滿,好在煽動的情感特別抓人。
文工團的記憶對馮導來說有多珍貴,看制作和完成度就知道。
《芳華》請來了作曲家趙麟擔任音樂總監,他的父親趙季平也是中國著名作曲家。
看過本片你會發現,配樂一定是一大加分項。
一段段熟悉的紅歌譜曲成宏偉的交響樂,有力地襯托起時代的氛圍,噴薄而出的情感猶如弦樂的長音一樣激揚高亢。
影片投資金額高達1.3億人民幣,光是在海南搭建文工團大院實景就耗費了3500萬元。
那段對越自衛反擊戰那6分鐘的戰爭戲,斥資約700萬元。
這段流暢的一鏡到底出自羅攀之手,《烈日灼心》、《老炮兒》、和《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都是他。
別看鏡頭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卻需要在場演職人員不斷地排練和走位才得以實現。它讓血肉橫飛的殘酷場面,沖擊力變得更強。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群戲是文工團戰友們的散伙飯。
這種離別象征著一個安樂大家庭的解體,每個人的傷感出于對朋友的不舍,對環境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的茫然。
這場戲一晚上拍了三遍,演員們喝的都是真酒,付之了真情。坐在監視器后面,馮小剛的眼角早已濕潤。
《芳華》無疑飽含了他對那段燃情歲月的深切思念,把內心很私人化的情感投射到了電影之中。
年近花甲的“小鋼炮”,還是一如既往地任性。
但這一回,他獻上了自己所能想象到的,最美的青春。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