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子不語 · 主播 | 阿成
關于旅行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而對于美的留戀,從古到今都是共通的。
現代人喜歡用手機拍照記錄下精彩瞬間,而古人則寄情于詩詞,將旅途中的感悟匯于筆尖。
詩人的筆下,總是風光無限好:
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泰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洛陽是“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今天,有書君陪你一起重溫這8首詩詞,跟著古人的足跡,在這個假期,開始云旅游吧!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
西湖美的不只景,還有人。
當貶謫到此的蘇軾在西湖邊上遇到紅顏知己王朝云時,西湖的美和眼前的人便重合在一起,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西湖有多美呢,在蘇軾看來,晴天時,西湖在陽光的照耀下,微波粼粼,波光艷麗。
雨天時,西湖在雨幕的籠罩下,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顯得非常奇妙。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無論淡妝還是濃抹都十分適宜。
西湖的三月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的六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西湖的美,美在純天然,晴天雨天,一年四季都是美的。
若你有緣到杭州,不妨到西湖邊上走一走,蘇堤、白堤環繞著西湖的水,斷橋上人來人往,等待著有緣人來相會。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可見,春日是去揚州最好的季節。
陽春三月,無論是徜徉于京杭大運河畔,還是泛舟于瘦西湖的碧波之上,都是感受揚州詩情畫意最好的方式。
杭州以湖山勝,揚州則以園亭勝,揚州園林集聚了北方皇家園林的恢宏大氣和江南私家園林的靈秀精致。
去揚州,一定要看看揚州的亭臺樓閣,雕梁畫棟,裝修精致;花木品類豐富,每一處盆景都值得駐足細細賞玩一番。
歷代文人墨客到了此處也是詩興大發,留下無數優美的詩詞。
在杜牧的夢里,二十四橋的明月悠悠;在歐陽修的筆下,春水迢迢流向青山外;在蘇軾的詞中,春風十里醉揚州。
揚州的小橋明月、渡口煙柳、十里春風,一草一木都令人心向往之。
《菩薩蠻》
唐 · 韋莊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洛陽, 十三朝古都,唯一被稱為神都的古都,中華文化的發源地。
過去的洛陽是牡丹花開動京城,寶馬雕車香滿路。
如今的洛陽,人們安居樂業,游人熙熙攘攘。
洛陽的春天有多美呢?
唐代詩人韋莊說:洛陽城里,春光明媚,嬌好異常,眼前的魏王堤上,楊柳依依,濃蔭茂密。
桃花嫣紅,春水碧綠,水浴鴛鴦。
面對如此良辰美景,沒人一起欣賞,詩人覺得甚是遺憾。
這里不僅有美景還有美食,洛陽人的生活,總少不了一碗湯。
洛陽水席精致且最有宮廷氣質,所謂水席,就是菜皆湯湯水水,上菜行云流水,二十四道菜各司其位,按順序出場。
這上菜的陣仗,就有些鐘鳴鼎食的意思。
有空,和朋友家人去洛陽的街頭走一走,感受古都的歷史氣息,品嘗中原的美食,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桃花溪 》
唐 ·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春歸何處,桃園深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
唐代詩人張旭就開始了他的尋覓之旅。
遠遠望去,山谷云煙繚繞,溪上飛架的高橋若隱若現,桃花源似乎就隱藏在這云霧背后。
詩人站在巖石西側看到捕魚歸來的漁人,忙上前詢問這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嗎?可否知道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微風送來淡淡花香,小溪潺潺向東慢行,偶爾和路過的漁翁聊聊天,單純的尋覓人間仙境,拋卻塵世的一切煩惱,內心得到片刻的安寧。
身處在城市的我們,也應該適當放慢生活的腳步,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偷得浮生半日閑。
走到桃花源,不知是否也遇到一個漁翁,和他聊聊桃園深處的故事。
落英繽紛,芳草鮮美,安寧之所。
《滕王閣詩》
唐 ·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許多人知道滕王閣都是從王勃的那篇《滕王閣序》開始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閉上眼細細品味,所有景色都到眼前來。
漁舟唱晚,雁陣南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得其樂,不慌不忙,從容自在。
滕王閣臨江而立,當年文人墨客,匯聚于此,吟詩作對,歌舞助興,可謂風雅一時。
如果你想感受一下那場宴會的氛圍,一定要看看夜晚的滕王閣,相比白天,夜晚的滕王閣讓人有種奇妙的穿越感。
坐在廳堂里聽著絲竹管弦,看著輕歌曼舞,想象一千多年前,浪蕩的滕王和幕僚們也是這樣夜夜笙歌把酒言歡。
人去樓仍在,閣外的閑云悠悠,正在臨水照影。
任憑物換星移,時間流逝,這里的一景一物等待著一代又一代的造訪者。
《臨江仙》
明·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首詞是在《三國演義》。
站在長江邊上,江水向東不曾停歇片刻,岸邊的青山依舊在,太陽依然東升西落。
看著眼前景象,想起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前塵往事的是與非,還是古今英雄的成與敗,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
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談笑之中。
不僅讓人感嘆:青史幾番春夢,古今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望廬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自古以來,廬山就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睞。
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到廬山游覽,看到香爐峰被煙霧籠罩其間的美景而陶醉忘歸。
廬山究竟有多美呢,李白這樣描寫道: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一縷縷紫色的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水流從高崖上飛騰直落下來,似有幾千尺長,讓人懷疑這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廬山云霧,天下聞名,上廬山,便在霧中行。
而且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霧景,紫色的云霧縈繞山峰,給廬山增添了虛無縹緲的神秘,有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
難怪李白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瀑布看起來都像是天上的銀河流落人間。
蘇軾登上廬山也不由得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置身于廬山的云霧之中,已分不清天上人間,給你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望岳》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人們常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那么五岳之首的泰山的究竟怎么樣?
年輕時的杜甫在政治上常常抑郁不得志,他決定離開長安,開始游歷祖國大好河山。
當詩人游歷的腳步來到齊魯大地的時候,他慕名來到了泰山腳下,仰望泰山之巔,不禁心胸開蕩,感慨萬千。
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蜚聲詩壇的《望岳》。
詩人遠望泰山恒立在齊魯的大地上,蒼翠的山峰綿延千里,放眼望去看不到盡頭。
山南山北分割清楚,晨昏景色又迥然不同,大自然它用神奇的雙手將泰山雕琢、鐫刻、打磨之后,才將泰山呈現在世人眼前。
再看看近處,身邊升騰的層層云氣,頓時覺得心胸搖蕩,一時進入到忘我的境界里。
倦飛的鳥兒鳴叫著飛入山林深處,才打破了詩人的夢境。
此時才感覺到自己長時間目不轉睛地遠望泰山,眼眶都有些疼痛感了。
泰山的雄奇壯美,泰山的剛柔兼濟,泰山的一草一木無不吸引著詩人。
他想登上泰山之巔,站在最高處,看到更全的泰山景色。
登高望遠,沉醉于自然風物,煩惱全消。
▽
一詩一感悟,一詞一記錄。
看過的風景,吃過的美食都成了回憶。
把這些美好封存,留待以后細細回味。
旅行,身體在路上,心靈在休假,倘若不能遠行,也可通過文字用心去發現生活的美,心到即眼到。
感悟生命的美好,珍惜擁有的一切,祖國山河,此生值得去領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