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么要放棄永生
01
南人第一相
大宋真宗景德五年(1008)十月,皇帝趙恒在泰山完成“封禪”大典,祭天為封,祭地為禪。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封禪的皇帝。
在泰山頂上參觀石碑,一塊碑上寫著“朕欽若昊天”,飽讀詩書的君臣,當然知道這是《尚書》上的一段話。
這么巧,趙恒非常高興,對身邊的王欽若笑道:“你看你看,這是老天爺早就注定的事。就是你要跟著朕一起來祭祀天地。”
看的出,真宗喜歡王欽若的確超過一般人。
王欽若,江西新余人。
兩次任宰相,是北宋任宰相的第一個南方人,標志著南方人更多地進入帝國的中樞機構,擁有更多話語權。
從泰山封禪回來沒多久,老王終于正式拜同平章事(正相)。
老王感慨良多:“為了王旦大人的一句話,我這宰相遲到十年。”
早些年真宗有意拜欽若為相,當時正副宰相都是北方人,一個是王旦,一個是寇準。
這些北方人對崛起的南方士子很有偏見。
特別是寇準,直接對皇帝說:“南方人不夠厚重,不能成為士子的冠軍。”
曾經硬是把南方人的狀元奪給北方人。
宰相這樣的重要位子,更是堅決不同意王欽若拜相。
王旦平和點,但拿出很有分量的理由:太祖趙匡胤曾經明確說過,南方人不能坐宰相這個位子!刻字碑在此!真宗這才作罷。
一則是王欽若手段了得,非常能投其所好,真宗皇帝特別喜歡和他在一起。
二則隨著南方經濟的大發展,南方文化的蓬勃興旺是擋不住的趨勢,每年都有大批的南方人中進士入仕途,文化中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發展是大勢所趨。
南方人當宰相是遲早的事,王欽若運氣正好,得其所哉,拔得頭籌,成為大宋南方人中的第一位宰相,而名揚天下。
此后大宋南方二十九人拜相,占了半數。
而那塊太祖時刻下南方人不得為相的石碑,老王當宰相后,不知道跑哪去了。
到王安石、章淳這些南方人為相,石碑早沒蹤影。
02
資政殿學士
皇帝都有幾個得力副手,但脾氣相投的不多。
人都是需要朋友的,皇帝也不例外。
真宗皇帝知道寇準、王旦這些人有本事,也重用他們,但不會一起玩。
他們太直,不喜歡放下架子迎合皇帝,如寇老西,時不進還頂撞幾句,讓人不舒服。
但王欽若就知趣的很,趙宋的皇帝都推崇道教,老王就是此中高手。真宗和他在一起很有話說,本事也高,自然有事沒事都在一塊。
景德元年(1004),遼國大舉進攻。真宗害怕打仗,副相(參知政事)王欽若勸他遷都江南,受到寇準的怒斥:“說遷都的人該斬首!”
在老寇的努力下,真宗親征澶州。
宋軍士氣大振,射死遼國大將蕭達蘭,形勢大好。
最終宋遼訂下盟約,宋每年給遼歲幣三十萬,遼稱宋為兄。
史稱“澶淵之盟”,和平到來。
寇準知道王欽若和真宗的關系鐵,留在皇帝身邊,肯定影響皇帝的戰斗意志——王欽若是主和派的代表。
把他打發到河北大名府,抗遼一線,也是給老王挖坑的意思。
和約簽訂后,老王回來,罷去了參知政事。
真宗特意設了個“資政殿學士”給老王,沒有具體工作,只是高參。
寇準討厭老王,硬把這資政殿學士定義為低于翰林學士,真宗知道后不高興,把老王封為“資政殿大學士”,位置更高!
特意召老王來安慰,滿意了吧?
后來“資政殿學士”就成為榮譽性崗位,只有退下來的宰相才有份。
蘇東坡死后只是“端明殿學士”,追封“資政殿學士”。
老王就是真宗的壞朋友,他和寇準扛上了。
一天老寇匯報完工作,大步走遠,真宗目送。
欽若邊上輕輕問道:“陛下以為寇準是社稷之臣嗎?”
真宗笑道:“對啊!”
欽若說:“澶淵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嗎?怎么還以為寇準是功臣?春秋之時,小國都認為城下之盟是恥辱,何況我大宋國?”
一番話把真宗講得心里空落落的。
欽若再加上一把鹽:“陛下看過人賭博嗎?賭徒輸紅了眼,把所有東西都押上,叫作孤注一擲,陛下您在澶淵就是寇準的‘孤注’喲!”
這話很惡毒,真宗疏遠了寇準,終于還是把他打發遠遠去了。
03
天書
老王人長得矮小,脖子上有個瘤,人稱“癭相”,顯得比較猥瑣。
品性中,鬼鬼祟祟的手段不少。
當年他在三司(財政部)工作,有個能干的干部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從五代以來,全國百姓因逃亡拖欠的稅錢,政府還在追究,但老百姓的確沒錢繳。
干部說:“我要向皇上提建議,免除這筆錢?!?/span>
王欽若連夜召集人馬把這筆錢算清楚,第二天就以自己的名義向真宗請示。
真宗驚訝地說:“先帝怎么不知道?”
老王說:“先帝當然知道,就是留給陛下您處理??梢詮V收民心嘛!”
這事匯報的太好了,回答的太對了!
真宗非常舒服,減免錢糧一千多萬擔,釋放了三千多人。
大表揚老王:真有宰相之才!
自從被欽若說成自己訂了城下之盟,真宗很不舒服。
怎么才能挽回面子呢?
老王說只有封禪泰山,如秦皇漢武那樣,昭示天下,大宋國的繁榮昌盛。
封禪是件天大的事,沒有大的理由,提不上會議議程。
那么就要有天降的“祥瑞”,表明上帝表揚大宋,咱們就可以封禪了。
老王神神道道的事懂得多,在他的導演下,真宗說自己做夢,神仙要賜給自己“天書”。
王欽若到泰山任職,泰山一個樵夫在山上發現一顆樹上掛著個黃絹,寫著蝌蚪文字。
揀來上獻給王欽若,老王學問就是高,一看,是《天書再降祥瑞圖》,呈給皇帝。
原先在宮里也發現了天書,于是開始本文開頭所說封禪運動。
老王真是善解人意,真宗浩浩蕩蕩地東封西祀,搞得舉國上下,神道流行。
真宗是如愿以償地找回了面子,君臣卻在歷史上遺笑千年。
明眼人如王旦,早就看出這個鬧局,卻不得不跟著走,氣得遺言說:剃個光頭入殮。
老王因此很得真宗歡心。
他當主考官時收受賄賂,雖然證據很多,但老王有本事不認,真宗背地里也挺他,居然全身而退。
運氣也不錯,真宗后期,丁謂當權,老王和他合不來,被排擠出京。章獻皇后扶持仁宗上臺,第一件事,由仁宗親自飛白體寫上“王欽若”三個大字,夾在藥方里,派人送給老王。
老王連夜動身,飛馬入京,第二天第二次拜相,當場把所有的大臣都驚呆了。
04
冊府元龜
平心而論,王欽若的陰招是很多,但本事不會小。
不然不會宦海沉浮多年,不倒翁一般活躍在政壇的第一線。
那年他被寇準打發到河北大名府——大宋北京,直接面對兇悍的遼國騎兵。
老王恨透了寇準,但工作上沒有含糊。
他看中了能干的部下孫全照。
軍事上的事全權委托他指揮。
老孫果然不凡,遼兵來犯,三下五除二打退。
欽若在邊界沒有丟面子,還為自己的生涯贏得了幾分。
真宗皇帝趙桓任開封府尹,太子之時,曾到地方調查災情。
發現災情嚴重,就當場拍板:立即開倉賑災,免去重災區17個縣七成賦稅。
本著救災如救火的原則,小趙來個先斬后奏。
沒經過老爸太宗的同意就施行了。
這下捅了大漏子。
宋太宗猜忌心很強,老子還在,小子你得瑟什么?
下令給我再查一次,看看有沒有必要這樣做,老三(趙桓)是不是沽名釣譽,打自己小算盤?
這趙恒嚇毛了。
不小心這太子的位子保不住!
調查組的組長就是年輕的王欽若。
小王認真負責地核查帳目,實地問訊有關人員。
最后給皇帝上了個終結報告:太子做的對,最好還要給災區百姓免掉全部賦稅。
這給太子的一票太有力了。
小王聲譽很好,太子也牢牢記住了王欽若這個名字。
可見每個人都是多面體,大約沒有人愿意死后背個“奸臣'的標簽。
王欽若文化上有個大成就,和楊億等人編撰了《冊府元龜》,這本書材料豐富,引經據典,從上古到五代,按人物、事跡分門別傳。
有很多原汁原味的歷史掌故,成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大書。
和《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麗》并稱大宋四大書。
只是老話說得對,性格決定命運。
老王在編這本書時,還是最在意真宗的意見,凡是真宗大表贊許的,老王最后要讓他知道這是我主編的;
凡是真宗有所不滿的,老王都搞到楊億同學頭上去。
編書編到后來,楊億等人都肝火大旺。
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老王就是要處處占便宜,不惜踩著別人往上爬,果然是個討厭鬼。
報應果然:
欽若子從益,終贊善大夫,追賜進士及第。
后無子,以叔之子為后。
《宋史·王欽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