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行走雁門18隘口之水峪口

行走雁門18隘口之水峪口

自宋代就有的雁門18隘口,在雁門關以東,山陰縣有兩口,分別是處于恒山余支翠微山腳的胡峪口和水峪口。

18隘口歷經遼、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洗禮,儼然成為各朝代相互爭奪的軍事要地。特別是有明一代,已成為長城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隘口附近整修長城、增設關樓軍堡、添置墩臺烽堠,成為明內長城舉足輕重的軍事防御體系。

水峪口位于山陰縣后所鄉南部,東鄰南洲莊、盤道窯,西接廟家窯,北連林橋、蘇莊。

為了對雁門18隘口有一個初步了解,我們參閱了《三關志》和《宣大山西三鎮圖說》的有關記錄,就雁門關的來歷及其周邊軍事部署作一簡略回顧。

《三關志》中的雁門關、18隘口、廣武站、水峪口

雁門關沿革

《禹貢》冀州之域,兩山對峙,其形如門。《山海經》曰:雁門者,蜚雁出于其間,故名。《周禮·職方》:并州之分春秋時屬晉。周安王二十六年,三卿分晉,屬趙,趙以李牧守雁門,兼有勾注之地。《河東記》:勾注在代州西北三十里,雁門縣界西陘山,今太和嶺是也。趙襄子殺代王而有其地,至武靈王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秦因其名。漢用周勃擊陳豨,定雁門十七縣,以柴將軍奇平韓王信于代,封高帝子恒為代王,在今雁門東北蔚州。魏徙雁門郡南度勾注,置廣武城,晉因之。后魏置涼城、繁峙二郡,尋廢;文帝移置廣武東上舘城。后周移肆州治于此。隋開皇五年州廢,仍襲古郡名,置都督府;大業三年,蔚州廢,以靈丘縣屬代,改為雁門郡。唐武德初置代州,天寶初復改雁門郡都督府。后唐李克用為雁門節度使,歿于代,今墓在廣武東。宋名代州,以雁門為縣。金天會六年置振武軍節度使,元廢。

國朝洪武初為代縣,尋改州,以地密邇云朔,接壤沙漠,開置振武衛,轄六千戶所;七年,乃即代北四十里置雁門守御千戶所,隸本衛,因以名關。

……

雁門關城垣

吉安侯郭亨建城垣二座。大磚城周圍二里三百五十步,據山無壕塹,垛口六百,東西城門二:曰雁門,曰雁塞,鋪舍九;石城高一丈五尺,周圍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門一,城內為千戶所,倉場一,草場一,西關為關王廟,東門外為武安君廟。提督三關、巡撫督察院、雁門兵備道、太仆寺、振武衛、雁門驛遞運所,并新改總兵府、戶部行司、參將府皆在代州。

雁門關州城

州城亦吉安侯修,因魏上舘城之舊。周圍八里三百步,高三丈五尺,闊五丈一尺,壕闊十一丈,深二丈。四門:東熙和、南迎薰、西康阜、北鎮朔。

雁門關羅城

景泰元年,參政王英筑西關羅城三里一百余九十六步,巡撫李公侃以都指揮張懷筑東關羅城,凡三里。邊儲倉在東門內,草場在城東南隅,小草場在南門內,演武教場、神器營在城南門外。

復修雁門關

景泰初,巡撫都御史朱公鑒復修雁門關,朱鑒作記。

《記》曰:圣主高皇帝初年深謀遠慮制治保邦,而其立法用心之仁且周,為萬世計甚遠。歲久漁獵多,士卒逋亡殆盡,擾鋪圯頹,兵政廢弛,加以邊帥匪人,以致胡騎內侵,皇上嗣登大寶,特命臣鑒與都指揮同知翁信來鎮是關,提督軍務修守關隘,復勑山西三司委都指揮同知張懷、李端、鄭玉、李泰,參議羅恪、郭恕、魏琳,僉事黃文政、胡應奎、徐行分更協守,踰年抵勤厥事,鳩工募匠,撫士恤軍,掄材于林麓,陶瓦于河濱,東抵平刑二百四十余里,西抵蘆板之寨一百八十余里,城堡、墩臺煥然一新,壕塹之深遙連萬里之城,兵甲之備廣積太倉之粟,關于是漸稱有備。工興于庚午六月丙申,事竣于辛未七月庚子。

都御史曾銑為復修后的雁門關賦詩

遙望雁門關,山高不可攀。

鳥飛青嶂底,人在白云間。

虎豹千群壯,貔貅萬竈閑。

中原如此險,保障獨慙顏。

張鳳羾的《武安廟碑》

兵備副使張公鳳羾《武安廟碑》: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習騎射,謹烽火,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如是數歲,亦不忘失。匈奴以為怯。于是乃選軍騎、百金之士習戰。匈奴小入,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打破殺匈奴十余萬騎。其后十余歲,不敢近趙邊。趙襄王后,使李牧破秦,封為武安君。

我朝于代、雁門設關備匈奴,關隘不固,歲數亡失。正德八年春,上命右都御史叢蘭治兵來起渾源至寧武,因山為險阻,凡四百里。戶部主事馬君馴、王君一麟,兵部主事東君魯,山西參議陳君邦器,僉事孫君經偕鳳羾咸事。正德九年春,左僉都御史陳公天祥以提督之命來起寧武至鎮西復為險阻二百余里,及鳳羾成事者,山西右布政使陳君逵、左參政王君軏,行太仆寺卿許君銘,凡三關增堡者,十有八為墩者,三十有二。忻、代居民各為堡增料甲士民兵,且二萬人。先鎮守太監孫公清、巡撫副都御使鄭公宗仁、僉都御史王公珝、巡撫御史周公倫、李公穩、宋公廷佐、李公楫、今鎮守太監羅公籥、巡撫都御史李公越、巡按監察御史朱公鑒、李公節寔相繼謀共成。鳳羾竊謂守恃險、戰恃兵,二者而已。謹烽火,厚遇戰士,盜入收保,惟牧為善守;習騎射、選車騎,戰士為奇陣,惟牧為善戰。今險可守,兵可戰矣,獨少牧將耳,而議不然何邪夫?李牧信能將然其未勝匈奴不聞趙人責之,何如居數歲,才一勝而已,遂以功名顯。古今事同不同不可知,豈獨李牧哉?牧為代人,御捍災患,在祭法宜祀。鳳羾乃廟貌李牧于雁門關東,扁曰武安君廟云。

都御史曾銑為武安廟賦詩

廟貌巍峨重雁門,武安當日著威恩。

從來御寇膺多士,羨爾勛名宇宙存。

參政孫繼魯為武安廟賦詩

收保行營處,沖寒出塞過。

守邊風尚在,安國意如何?

日暮笳聲動,山空野燒多。

雁門猶險固,奏凱幾弦歌?

雁門關外大小石墻

關外大石墻三道,小石墻二十五道。北為廣武站,站為馬驛。嘉靖甲辰,用總督翟公議,改為軍站,移代州守備守之,而以神池參將移代州。

雁門十八隘口

隘口十八,東為水峪、為胡峪、為馬蘭、為茹越、為小石、為大石、為北樓、為大安、為團城、為平刑;西爲太和、為水芹、為吊橋、為廟嶺、為石匣、為陽武峪、為玄岡、為蘆板口,各有堡,舊堡隘。

雁門關增堡十一

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公鉞、兵備副使張鳳羾增堡凡十一。通賊要路,東七十八,西四十五,咸斬崖挑塹,間以石墻。

太仆許銘記:正德壬申冬,胡虜入寇,三四年來深為邊患,往歲長驅越過三關,逼近山西省城,而宣大陜西各鎮殆有甚焉。皇上節命內外大臣總制提督統轄京邊官軍,相機征剿,然我至彼遁,我還彼來,上下牢費,甚不可支。丙子春,上深惟邊防至計,特命該部議處采去言官論列,降勑各邊巡撫重臣經略邊務,以為永圖。時提督三關然巡撫山西地方都御史祥符李公鉞拜命感激盡心所事,查的癸酉歲五月虜自胡峪口入,搶虜代州、繁峙、五臺,復從是出。甲戊歲十月,虜自陽方口入,搶虜近省,則從石匣出,使各口守把官軍奮力阻截,就令得入亦不能保其全歸。推厥所由,蓋以雁門東西隘口守把官軍營堡俱散居寢食,與此口相去多者七八十里,少者三五十里,不便防遏,虜得從容出入,膱此故也。于是案行兵備副使夾江張君鳳羾督屬率眾相度地,宜依山據險增筑土堡十有一座,于北口在關東者七:水峪口曰石墻,胡峪口曰吳城坡,茹越口曰六郎寨,三堡以遏山陰要路;馬蘭口曰東梁坡,大石口曰亂石灘,小石口曰駱駝石,三堡以遏應州要路;北樓口曰天井梁,以遏渾源要路。在關西者,曰水芹曰八岔口、吊橋口曰小蓮花二堡以當馬邑之沖。廟嶺口曰夾柳樹、石夾口曰鵰窩梁二堡,以當朔州之沖。各堡積失石,備器具,官有廯宇,士有營舍,依險團聚,以便防遏,又于陽房口設造兵車一營,四百八十八輛,迤東新筑大墻十有余里,各關通賊道路挑過攥馬坑數萬,安置窩弓四千張,西起鎮西,東至靈丘,凡數百里增墩添塞,邊備一新,而木石取之山林,蓄積者工作取之民壯,防御者財用不請于上,力役不擾于下,三關險固成于半歲之間,兼具申明法令嚴謹貪殘,遴選知勇,革除俗弊,而于境內征科利病不(方)加之意,以為充足,邊儲之計乃與鎮守太監羅公籥、總兵都督僉事郭君錦同心協濟,務懲致敗之由,以圖必勝之策,甫就緒,而提督操江之命下矣。張公謂予曰:公將有南臺之行,經略邊防不可無記。愚惟申盡郊圻慎固封守,所以衛民,加意民瘼。節省財用,所以足邊。公于民政邊防兩盡其道,是誠奉宣德意而不失民望者也。然歲久易湮世平易玩恃加修輯屢省之功,尤有望于后焉。張公曰:然。因書以記其事云。

嘉靖壬辰都御史陳公達、兵備副使底蘊委指揮曾宣,自王野梁至白草溝諸口皆砌以石,高丈余,塹闊如之。指揮陳綱、王佐修水峪至平刑石墻墩塹如西八口。

嘉靖庚子都御史陳公講、兵備副使王鎬于北樓口增置凌云堡。

辛丑虜犯太原,朝廷用言者意,出內帑修邊。都御史劉公皋實經略之。廣武以西屬參政張子立,以東屬參政胡松選募軍夫筑邊墻三百三十里,議改大同班軍分戍十八隘。明年都御史李公玨自大安口至平刑筑邊九十里,以領班備御都指揮爲守備駐平刑,設游擊于北樓,然功皆未就厥志。甲辰都御史曾公銑,始紹議拻拓,以兵備副使劉璽、僉事蒲澤塹山湮谷,增高益深,邊長四百二十里,高均二丈余五尺,根闊二丈余二尺,上廣一丈余八尺。乙巳夏,增筑凌云至大安五十余里,高廣稱之。為倉房一百五十三,營房二千一百,有二十里置一敵臺,臺上為屋三間,敵臺四百二十,為屋一千二百有六十,臺置戍卒四十人,要沖擇則更益之,環以壕塹坑窖,增置草場、軍火器械,于是窮邊之城擬于郡縣軍無暴露,技有可施矣。廣武至平刑二百四十里,西抵蘆板寨一百八十里,南至太原府三百六十里,北至大同府二百六十里。

雁門關增堡后參政張子立賦詩五首

元帥登壇大閱兵,朝廷分閫重專征。

勲名未上麒麟閣,號令先歸虎豹營。

出塞將軍佩紫駝,當關甲士傭明戈。

朔云北望迷青海,胡馬南奔駐夾河。

征西飛騎黃河戍,幕北連營紫塞霜。

諸將早聞屯細柳,至尊先已獵長楊。

才飛羽檄傳宣府,急報狼煙接大同。

十月冰霜猶絕險,三關城戍故相同。

吉囊跋扈仍多點,兀罕飛揚亦擅雄。

早見旌旗臨塞上,無勞兵馬出遼東。

群胡新滅黃沙磧,列校遙懸赤羽斿。

推轂九重專授鉞,何年開府向并州。

廣武站

廣武站,舊堡一。去堡四十余步,有小泉、沙溝墩二座,新修鎮川、麻黃梁、草子梁、馬連坪、護城、鎮虜墩六座。邊墻三十里,壕長十四里,敵臺一,沿邊營房十間。添筑北關甕城一座,展筑南關一座,堡內官廳一所,營房五百七十間,倉廒二十,草場一,有驛,舊屬馬邑縣,縣馬二十,今革去,存代州民騾八頭,官騾五十二頭。鑄印記,以坐堡百戶領之。甲胄取于近堡軍,余振武衛一百四十,雁門所二十,支應代州商稅銀六十兩。守備地方,東起胡峪界之東津峪,西止鵰窩梁盡境之王野梁并玄岡、陽武、蘆板寨,長二百三里。

參政蘇祐贊廣武站詩

廣武驛前春太遲,桃花幾片柳疑絲。

堅冰殘雪今初夏,燕語鶯啼仍一時。

上苑晴煙猶作夢,殊方落日劇相思。

王師薄伐煩車賦,感激先歇六月詩。

參政孫繼魯贊廣武站詩

雁門高,廣武平,北風慘淡胡馬馳,將軍扼險何難為。

殺黃鼠,烹黃羊,大軍出塞燒朔荒,空望廣武那凄涼。

水峪口堡

水峪口土石堡二。正德十一年立。廳房六間,庫房三間,營房二十八間,沿邊營房二十三間。新建倉廒一十間,草場一、敵臺七,炮火接長梁墩。東北接新寨、接永安、接山陰縣。山陰北沖懷仁大峪口,賊從此出沒,仍于長梁墩西三十里傳至西山墩,南傳堡后墩、橫河梁、前山墩至代州。去本口羅漢洞三里,有油甕泉水入桑干。

《三關志》中的雁門關、廣武站、水峪口(一)

《三關志》中的雁門關、廣武站、水峪口(二)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的雁門關、廣武城、水峪口

雁門關、廣武城、水峪口等在《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屬山西雁平道轄東路。本路東至繁峙縣伏連坊八十里,南至崞縣六十里,西至盤道梁堡九十里,北至廣武城六十里。本路洪武初年原設守備,嘉靖十九年,因大虜屢寇太原,守備移駐廣武,改設參將,駐札代州。所轄廣武一守備,振武、雁門二衛所,分管內邊,東起北樓界東津峪,西訖寧武界神樹梁,沿長一百里零三十八丈,邊墩六十五座,甎樓九座,火路墩四十五座。邊之內外設有八岔、白草、水峪、胡峪四堡,以相犄角。兵馬除軍門標下兩掖營散兵外,闔路見在官軍六千四十八員名,馬騾二千七百二十匹頭,內援兵官軍三千二百四十四員名,馬騾二千三百匹頭。本路古雁門重地,四沖八達,三關之命脈,全晉之咽喉也。雁、代失守,則太原震恐,全晉即騷動矣。所關系豈細故哉!路屬一帶,除雁關天險,余俱平原曠野,本古戰場,選將選兵,善戰善守,往昔之成法,固在也。款后節經,乘暇修守高城深池,金湯相望矣。顧守陴不如增士氣,筑堡不如堅眾心,無事詰爾兵戎,有事人自為戰。重地庶永保無虞云。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的山西雁平道東路(一)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的山西雁平道東路(二)

雁門關

東至小石口堡一百四十里,南至代州城四十里,西至盤道梁堡八十里,北至廣武城二十里。本關建設磚城。史稱:舜巡守至恒山,始啟雁門。趙孝武王使李牧備匈奴即此地也。國初設關于此,蓋重之矣。城依山就險。嘉靖間重修,萬歷二十六年更新,磚包。周二里零三百五十步,高三丈五尺,設守御千戶所。統領見在官軍三百四十八員名,火路墩四座。本關形勝甲天下,從來虜難飛渡。嘉靖間兩次入犯,皆由白草口溝、寇家梁而出,近建寧遠樓于關外,威遠樓于山巔,益以戍卒百人守之,且于必經之處斷其山梁,雁關益增險要云。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的山西雁平道轄東路雁門關

廣武城

東至小石口堡一百二十里,南至雁門關二十里,西至盤道梁堡六十里,北至大同馬邑縣四十里。本城洪武七年建筑土堡,萬歷三年磚包。周三里,高三丈六尺。設守備一員,所領見在官軍一千一十九員名,馬騾三百五十匹,分管內邊沿長一百里零三十八丈,邊墩六十五座,磚樓九座,與所轄八岔、白草、水峪、胡峪四堡把總畫地守之。內白草溝、樊家坡、吉家坡、灰窯溝、寺兒灘等處極沖,通大舉。其大小咸溝、馬蓮坪,山勢頗峻,虜騎難馳。本城通雁門孔道,各鎮之公使,三鎮之市貨絡繹不絕,站騾長夫不足半用營軍營馬,當此極沖之地兼此力役之征,兵馬不堪御侮,豈待枹鼓而后知哉?若遇有警,雁平兵備移駐于此,居中調度,提東路并北樓兵同本境官軍相機合戰,使虜東不得犯平刑之太安嶺,西不得犯廣武之白草溝。平刑、雁門俱泰山四維之矣。

長城 黃明志 - 長城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中的山西雁平道東路廣武城和水峪口堡

走近水峪口

從山陰縣城出發,到水峪口,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東南行,到達古城鎮,過馬營莊鄉,西行進入后所鄉,南行,由蘇莊村進入;另一條西南行,經安榮鄉、薛圐圙鄉、張家莊鄉,東行,由蘇莊進入。

2020年5月10日上午,在好友李德偉陪同下,結束胡峪口之行,下午抵達水峪口村,對水峪口進行了走馬觀花式初次探訪。

進入水峪口的鄉村路。對面溝壑縱橫,山險崔巍

2020年6月18日上午,參加由山陰縣委宣傳部組織的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和朔州市長城學會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會后陪洪惠平主席和劉恒山會長一行參觀廣武長城。客人走后,獨自一人再赴水峪口,順路造訪了南辛寨堡城,晚九點回到縣城。此行收獲滿滿。

水峪口位于村南偏東,當地人稱“大溝”,峪口外為“豹峪”,其西分別為:柳溝、東寺溝、廟家窯溝。

尋訪水峪口“禁山界碑”

水峪口“禁山界碑”在“大溝”內,當地人稱“李陵碑”。相傳楊業被俘后,絕食三日,撞死于李陵碑。這個故事不僅在水峪口有,懷仁等地也有類似傳說。“李陵碑”的說法,都是緣于對楊家將的崇拜。實際情況是,楊業被俘朔城區陳家峪口,不食三日而死。

在去往峪口的路上,遇一位在豆田內除草的大姐,她說李陵碑在峪口的西面,靠山腳下,不遠。她種植的黃花菜即將揚花,非常漂亮

沿著這條排灌渠向峪口走近

峪口的東面有一個貌似豹子頭的圓形山峰,這大概就是豹峪的來歷

排灌渠的左側是峪溝,有緩緩流過的清泉

峪溝的東岸有排洪的涵洞,上面是行走的便道

排灌渠的盡頭有閥門

排灌渠閥門的右手平臺上就是“禁山界碑”的置放地。此碑最早由山陰縣文管所工作人員發現,山陰縣史志館有拓片留存。之后,社會各界對此多有關注。后經朔州市知名文史專家李柱老師拓碑后,多家新聞媒體作了報道。有二通殘碑,一立一臥。立者,殘缺上部;臥者斷為三截,二碑都有基座。對于碑刻的內容,不再作解釋。

臥碑的下半部

臥碑的中半部

臥碑的上半部

臥碑的基座

立碑的陰面

立碑的陽面

立碑的側立面

遺碑附近的空洞

在峪口向南眺望,兩邊是懸崖絕壁

長城在此以山為險,在此設關,定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嶙峋的絕壁

似刀叢一樣的山脊

回看水峪口的泉流

走過石頭的泉流

水峪口泉水為“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

清澈甘甜的泉水向北流淌而去

防火報警裝置

遠處為南洲莊2號烽火臺

遠處為南洲莊1號烽火臺

水峪口堡

位于水峪口峪口北,水峪口村南,明代建筑。堡址現狀:夯土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約50米。該堡西、南面墻體保存基本完好。東墻殘留28米,北墻基本無殘留墻體。墻體基寬5米左右,頂寬2米多,殘高最高處7米。墻體為黃色粘土夯筑,夯土層在0.2米~0.26米之間。外墻體有磚石包砌痕跡。東墻和北墻坍塌嚴重,堡門無存。據村民講,堡門似乎在北墻。從堡子南墻里外墻體填補遺存痕跡判斷,該堡原設南門,后來是否改設東門或北門,仍然不詳。四角有角樓,臺基仍在,頂部與墻體等高。現存西北、西南角臺底徑11米,高6米。西墻有馬面1座,基部突出墻體5米,寬15米,高8米。南墻有疑似南堡門或馬面1座。堡內現為空地。

航拍水峪口堡

水峪口堡平面示意圖

水峪口堡東墻:東南角臺和坍塌的墻體。墻體外是峪溝。

水峪口堡東墻:坍塌的墻體,夯土裸露。

水峪口堡東墻:坍塌的堡墻(豁口)和東北角臺

水峪口堡東墻:坍塌的墻體和殘缺不全的東北角臺

水峪口堡東墻:使用不當的墻洞。

水峪口堡南墻:西南、東南角臺和中間坍塌的馬面(亦或甕城),南墻外是開闊的二級平地

水峪口堡南墻:西南角臺和中間坍塌的馬面(亦或甕城),連接一級平地

近觀水峪口堡南墻:中間的馬面(亦或甕城)

水峪口堡南墻:西南角臺

水峪口堡南墻:坍塌的馬面(亦或甕城)和東南角臺

水峪口堡西墻:西北、西南二角臺,中為馬面

水峪口堡西墻:馬面與西南角臺之間的墻體有坍塌的夯土

水峪口堡西墻:墻外是開闊的梯田

水峪口堡西墻:墻外二級梯田,內有一深坑,似乎為蓄水池或旱井

水峪口堡西墻:梯田與西墻根基之間形成一個低的洼溝

水峪口堡西墻低洼處為羊圈圐圙,幾支方形水泥桿是墻體與羊圈圐圙的分界線

水峪口堡西墻外洼溝的成因大概與此磚窯取土有關

水峪口堡敦實的西北角臺(外側)

水峪口堡敦實的西北角臺(外側)

敦實的西北角臺(內側)

水峪口堡內部:東墻上利用不當的現代洞口

水峪口堡內部:西墻和西北角臺

水峪口堡內部:西南角臺

水峪口堡內部:南墻利用不當的現代洞口

水峪口堡內部:南墻、西墻、西南角臺和利用不當的現代洞口

水峪口堡內景:一頭毛驢

水峪口堡內部:東墻,坍塌的墻體

水峪口堡內的樹木

水峪口堡北墻消失

水峪口烽火臺

水峪口不見實體長城,山險陡峭,烽火密集。

關帝廟

在原址上新修的關圣帝君廟。

關帝廟全貌

關帝廟正殿

關帝廟南簡易樂樓

關帝廟正殿后墻根遺存的木料構件

重修關帝廟碑記(清代)

廢棄的原關帝廟石構件

廢棄的原關帝廟木石構件

廢棄的原關帝廟木石構件及碑刻

水峪口村古民居

水峪口的古民居多為清代或近代構筑,石磚木混砌,坍塌嚴重。

這處房子堂屋門外開風門,內為對門;上下窗,兩邊有耳窗

就地取材,用石頭圍起來的院墻

翻新的房子

翻新的房子

也有廣亮大門,里面是一處大院落

岌岌可危的民房

發現一處漂亮的院落

歲月的年輪

隱沒在堡子北面的水峪口村

柳溝口的涵洞

回望水峪口村

夜幕下的水峪口

夜幕下的水峪口烽火臺

參考文獻: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

《三關志》

《山陰縣史跡圖志》

與之相關的其他文獻資料

2020年6月22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圣旨雁門關》碑考
昌平門家峪重關——一座鮮為人知的明長城關隘20211120
(原創連載之一)創之不易 守之更難~雁門關周邊的邊墻古堡
中國古代戰場秘境追蹤:雁門關古戰場 (十)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黃花城水長城穿越(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黎川县| 徐水县| 屏山县| 彰化县| 日土县| 海林市| 乐昌市| 中宁县| 多伦县| 塘沽区| 海宁市| 仙桃市| 措勤县| 安康市| 乡宁县| 北安市| 壤塘县| 香格里拉县| 调兵山市| 务川| 浮山县| 通榆县| 石城县| 南丰县| 开封市| 会昌县| 东山县| 滨海县| 仙居县| 汤原县| 昌平区| 英吉沙县| 呼图壁县| 六盘水市| 定西市| 玉门市| 那曲县| 株洲县| 孟津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