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學會做情緒的主人,莫因小情緒而導致嚴重后果。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感受,來自于個體的主觀經驗和認知。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常見的情緒就是喜、怒、哀、懼、愛、恨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微妙的情緒感受如嫉妒、羞恥、慚愧、驕傲等。
我們通常會把情緒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好情緒和壞情緒。人們喜歡好情緒但卻做不到穩定保持,討厭壞情緒卻又不得不受其影響。因此,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就能提升快樂指數,增加幸福程度。
對于壞情緒的影響,最經典的提醒就是“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的野馬經常會遭受吸血蝙蝠的侵害,這種蝙蝠領先吸住動物的血液生存,因此經常會叮在野馬腿上啄食血液。雖然野馬感到暴怒并不斷狂奔,但卻無法擺脫吸血蝙蝠的侵害;除非已經吸飽鮮血,否則它們絕不會離開。許多野馬因此被折磨致死,但死因卻并不是失血過多。因為蝙蝠的吸血量極少,并不足馬危害到野馬的生命,真正使野馬喪命的原因,是它自己的暴怒和狂奔。
因此,心理學家把這種因情緒而導致嚴重后果的生活法則稱為野馬結局。
其實,人類亦是如此。
許多人在生活中遇見讓自己不高興的人或事件時,往往因不懂得情緒管理而失控,導致情緒激動甚至暴跳如雷的結果。長期受負面情緒的困擾,會導致各類心理問題及身體疾病的產生,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快樂幸福,還會對身體各個部位造成極大的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縱觀歷史,被“氣死”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拒絕因情緒失控而導致的“野馬結局”。
要拒絕“野馬結局”,我們必須要了解情緒的特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對待負面情緒,與其釋放、不如表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就是痛苦、悲傷、恐懼、憤怒、焦慮等。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通常是釋放。而在釋放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在無意識中變成負面情緒的“代言人”,沉浸在痛苦、悲傷、恐懼、憤怒或焦慮的情緒中。
其實,面對負面情緒,最好的方式不是釋放,而是表達。
如果說釋放是情緒地表達,那么表達就是感受并接納情緒。
所以——
我們要學會表達痛苦而不是痛苦地表達,要學會表達悲傷而不是悲傷地表達,要學會表達恐懼而不是恐懼地表達,要學會表達憤怒而不是憤怒地表達,要學會表達焦慮而不是焦慮地表達。
最終,我們會體驗到:情緒地表達是情緒在前而我們在跟隨情緒,而表達情緒則是我們在前而情緒伴隨我們。
這之間的區別就是——前者情緒主導我們,而后者則是我們管理情緒。
其次,我們要懂得——情緒雖有正負之分,但卻各具意義。
正面的情緒狀態固然讓人向往,但負面的情緒狀態卻具有更大、更強的能量。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專業咨詢師,我在幫助來訪者處理情緒狀態時,經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能量哪一個更大、更強?”
大部分來訪者會回答:“當然是正面情緒的能量更大、更強!”
我會繼續問他:“那如果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同時知道的話,你會高興還是不高興?”
他的回答則是:“不高興。”
回答過后,來訪者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負面情緒的能量大。
接下來,我會用手掌相壓做一個簡單的演示,讓他感受壓力如何通過方向的改變而轉化為推力、拉力和托舉的力量。而他在體驗過后,就會懂得:其實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最大的區別,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只要我們能及時覺察和感受負面情緒的能量所在,并及時轉化,不僅不會被它傷害,還能有效運用這些能量使自己獲得成長。
最后,我們要謹記——情緒對我們的影響不在于情緒本身,而在于我們自己。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記得兩點:一是分清情緒是來自于誰,二是看清情緒來自哪里。
實際生活中,我們的情緒狀態有一大半并不是自己的,而是承接自他人。因為情緒具有傳染的特點,不管是正面的情緒還是負面的情緒,只要足夠強烈,都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來訪者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個人情緒狀態來做心理咨詢的。通過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很容易就可以走出自己的困惑。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穩定的心理狀態和自我覺察能力,就會無意識受到他人情緒的干擾,并承接這些情緒狀態。對于正面的情緒,這種承接是一種收獲,而對于負面的情緒,則會造成自身的困擾。
所以,只要我們能分清情緒是來自于誰,就會免受他人情緒的困擾,同時還能分享來自他人的快樂。
再就是任何情緒都會有引發的人或事件。而通常,所有引發情緒的人或事件本身,并不具備足夠強大的能量讓我們產生如此巨大的情緒狀態。真正讓我們陷入情緒中的理由,是我們對引發情緒的人或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方式。
就像被折磨致死的野馬一樣,蝙蝠吸取的血液不足以致命,但卻引發了野馬的憤怒并讓野馬忍不住狂奔不止,最終導致自己被折磨致死。所以,只要我們在面對引發情緒的人或事件時能看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就能清楚預見情緒所導致的結果,并將情緒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學會管理情緒、懂得感受情緒,我們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就能輕松走出情緒的困擾,拒絕危及生命的“野馬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