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一直處于隔離狀態的一家人,被迫進入從未有過的長時間相處。臨近開學后,隨著國家“停學不停課”的指令,無法上學的孩子們全部進入網絡課堂時代。而網課的實施,為本就脆弱的家庭關系帶來新的沖擊。
許多家長直言“要被孩子逼瘋了”,甚至有家長因此而跳河,被救起后還感覺自己已經活不下去了。但是,查閱網絡的新聞,我們會發現:被孩子逼瘋的家長,遠不如被家長逼瘋、甚至逼死的孩子多。我們姑且不論那些被疫情隔離下感情破裂的夫妻關系,只說那些平常看起來“母慈子孝”的親子關系,也在這種無法逃避、無法拒絕的共處過程中,瀕臨崩潰甚至走向破裂。
有人說:現在的父母真的不容易,被個“熊孩子逼得想死的心都有。”這話沒錯。前幾天,上海市民劉女士在家輔導兒子作業時, 因為學習就跟兒子起了沖突,劉女士一氣之下,竟然選擇跳河。被救時還不停地說:
“我真的是太累了……(孩子)他就想我去死……”
請大家看一段母子對話:
“乖,聽話,疫情風險還沒過,病毒這么恐怖,就算戴口罩你也不能出去!”媽媽滿臉焦慮和急切地對兒子說。
“媽,你比病毒還恐怖,你知道嗎?”男孩面目猙獰地朝媽媽吼去。
男孩媽媽臉頰瞬間流下的豆大眼淚說:“我都是愛你呀!
類似的對話,在親子之間隨時、隨處可見。
再請大家看一條新聞:
前幾天,有個小學生跳樓了,才上小學五年級。跳樓原因太小:老師讓在家聽網課,但這孩子雖然坐在了電視機前面聽課,但是時不時地掏出手機玩游戲。像很多父母一樣,他的父母看到這種情況也噼里啪啦一頓罵。孩子聽了這些訓斥后,用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這么稚嫩的生命。父母悲痛欲絕,卻無從挽回了。
到底是誰的錯?
父母很委屈,“我做的每一件事、對孩子的所有教育都出自于愛,我可以犧牲自己所有的時間、花費所有的金錢甚至放棄自己的夢想,都是為你好。你為什么還不聽話?你為什么和我對著干?”
孩子更委屈,“我只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傀儡!你整天給我這個、給我那個,可你尊重過我嗎?理解過我嗎?你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在被控制與反控制的對抗中,親子關系的隱患就這樣埋下了。
但是,身為父母,對孩子有著無比深沉的愛,怎么可能輕易放棄為人父母的責任和權利?于是,親子之間的對抗不斷升級——
小一點的時候,心里再委屈也對抗不了父母,只能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之下,做個聽話的孩子;但是,那些被壓抑的委屈、那些被隱藏的對抗,卻像春天的青草一樣瘋狂生長,直到青春期。當有一天這個孩子長大到足以對抗父母的時候,這些被壓抑、被隱藏的部分就會突然爆發,讓父母措手不及。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專業心理咨詢師,我在接待青少年來訪者的過程中,聽到過太多的父母對我說:“孩子以前很聽話的,可是,上了初中(高中)以后,就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無論我說啥都不聽,事事和我對著干,直接管不了了!”
而隨著咨詢的進行,父母就會逐漸明白: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比什么都重要。而要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則需要父母真正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多年的咨詢經驗,讓我對親子關系中父母的固執和孩子的叛逆有著異常深刻的感受。因此,我想提醒所有被親子關系困擾的家長們,要改善親子關系,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你必須要明白: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因為你不是TA,所以請你提醒自己——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需要尊重TA的基本權利,像尊重一個成年人一樣。確切地說,應該像尊重一個外人一樣。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里,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是不懂得去尊重對方。
你一定要懂得:所有一切的生活技能都需要學習,這些生活的技能甚至比成績更重要。從小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會變成生活白癡,再要學習這些生活技能,需要付出比小時候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和精力。同時,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那些在長大后被父母痛斥“啃老”的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不過是在其年幼時父母種下的“因”而產生的“惡果”而已。
你時時要謹記:再親密的關系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親子之間的距離包括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
在身體距離層面,請記得異性家長之間要“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防止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錯誤的性別意識。未成年的孩子,對性處于懵懂的狀態,又帶著強烈的好奇,而異性家長過于親密的陪伴,無法讓孩子保持正常的性別發育。只有保持好異性家長的身體距離,并由同性家長為孩子解讀兩性之間的諸多秘密,才會讓孩子保持健康的性啟蒙,并在青春期到來的時候保護好自己。
在心理距離層面,請記得四步:
一是尊重孩子的隱私。孩子再小,也有屬于自己的小秘密,所以身為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孩子懂得“尊重”的含義。而這對孩子未來能否擁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每個人對于相同的事物或事件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可同一而語。因此,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避免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孩子身上。即使你無法理解孩子所說的一切,起碼要做到接納,而不是指責。
三是穩定孩子的情緒。孩子還未成年,無法有效地管理情緒、調整心態。但是,作為成年人,父母應該做好情緒管理,并以自己穩定、平和的情緒給予孩子正向的影響,幫助孩子逐漸學會情緒管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無論是學習還是關系,都離不開情緒的影響。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是整個家庭情緒狀態的風向標。
四是要成為孩子前進的推動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極為關鍵,而家庭關系作為社會支持系統的核心部分,更是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至關重要。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覺察孩子的變化,保持與孩子的良性溝通,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欣賞,以及在任何時候都能及時出現的支持和鼓勵。
“人心向好”是每一個人的原動力,孩子亦是如此。只要父母能夠真正懂得孩子的需要,同時努力調整好自己,必然會在擁有和諧親子關系的同時,與孩子共同收獲美好的家庭生活,以及孩子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