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主道 第十五章:靜退
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五壅”的結(jié)果“五失”。第一失就總結(jié)性的說出五壅的結(jié)果“臣閉其主,則主失位”。后面四失從財政、行政、輿論、組織四個方面闡述了壅與失,第一是“臣制財利,則主失德”,感恩戴德的前提是受之財利,臣子控制了國家的財利,君主無財施惠自然失德。第二是“臣擅行令,則主失制”,權力的體現(xiàn)在于令行禁止,如果臣子越過君主擅自發(fā)令,君主就會失去對國家的控制權。第三是“臣得行義,則主失明”,臣子私下給人好處,長此以往,受惠之人自然認為臣子有仁義,這樣君主就是會失去英明的名聲。第四是“臣得樹人,則主失黨”,臣子拉幫結(jié)派,扶植黨羽,慢慢君主就會失去支持與力量。所以韓非子告誡君主要牢牢把握住君主權力。
韓非子用了大量的篇幅闡述了壅失之患,那么君主具體該怎么做呢?思想的陣地在于不斷的鞏固與加強,韓非子用不同的言語形式向君主述說著自己的思想與主張,這一次也是一樣。“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意思是君主的原則,以靜退為貴。靜,是不爭,退是歸位。君主靜如道,不與臣爭,不與民爭,因為天下就是君主的有何可爭,爭反而將自己與臣民放在了同一個層次,并把自己擺在了臣民的對立面,這與道是相違背的。退,是君主從事物的前臺退到后臺,君主不是事物的具體辦理者,君主退回到平臺搭建者的身份,讓臣民走到前臺,各盡其能,各辦其事。
君主“靜退”之后,與道同行,在韓非子看來君主“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 意思是不親自操持事務而知道臣下辦事的拙和巧,不親自考慮事情而知道臣下謀事的福和禍。因為君主是平臺的搭建者與管理者,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與律法規(guī)則的制訂作,是事物好壞與對錯標準的衡量者,自然知道臣子辦事的好與壞,臣子謀事的對與錯。君主悟道行事,明白國家與社會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才會知道臣子謀事與辦事的好壞對錯。這就好像國家行業(yè)標準一樣,達標即為對,否則即為錯,沒有中間說法。
君主與臣民不爭,那么臣子就是事物的主體。君主在具體的事物上應該“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意思是君主不多說話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謀事,不作規(guī)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辦事。這里所說的不言與不約是會對具體事物,不是國家政策。天下大旱,賦稅要不要征,這是君主要做的事,如果要征,怎么征這是臣子要做的事。如果君主連賦稅怎么征都要親自上陣,這就違背了“靜退”的原則,與臣爭事。
對于臣子的工作韓非子告訴君主要“言已應,則執(zhí)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意思是臣下已經(jīng)提出主張,君主就拿來作為契約;臣下已經(jīng)做出事情,君主就拿來作為證據(jù)。很簡單,臣子主張說我可以這樣做,好,那你去做吧。事情做完后,君主看實效與主張是不是一樣,一樣就獎,不一樣就罰。這就是“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意思是拿了憑證進行驗核,就是賞罰產(chǎn)生的根據(jù)。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zhí)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
在公司管理中,“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 應該是老板的管理原則,切不可憑自己的喜好進行獎罰。銷售工作的管理原則與基礎就是績效考核,按簽訂的責任書為準,完成多少回款拿多少提成。老板制訂好銷售與市場政策制度,每月按制度辦理就好,不需要“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