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時,從地球上看太陽,太陽在天球上、在眾星間緩慢地移動著位置,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即自西向東,也是一年移動一大圈,這叫做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在天球上的路徑,就是黃道。換句話說: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無限擴大而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就是黃道。
黃道寬度為16°,長度環繞地球一周為360°,黃道面包括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行星運轉的軌道,也包含了星座,平均每30°范圍內各有一個星座,總計為12個星座,稱為“黃道12宮”。
在歷法學上,黃道12宮的劃分本身是一種太陽歷,以春分點為起點,太陽在黃道帶上視覺運動每運轉30度為一宮,其實是一個太陽月。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繞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分布著12個星座,即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我們在地球上一年內能夠先后看到它們。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座進行了長期觀測,通過觀測定出了黃道,又把黃道12等分,每等分30°,稱為一個宮,這樣便有了“黃道12宮”,并借用黃道12星座來為12宮位命名。
雖然黃道12宮的名稱與黃道12星座相同,但它們有本質的差別。黃道12宮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宮位大小固定為30°,太陽進入每一宮的時間基本上也是固定的。目前,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陽來到春分點,進入雙魚宮;6月22日左右來到夏至點,進入雙子宮;9月21日前后來到秋分點,進入處女宮;12月22日左右來到冬至點,進入射手宮。
但是,2000年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因為在太陽和月亮的共同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天空并不是固定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呈旋轉方式,這種天文現象叫做歲差。由于歲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個時間太陽分別在白羊宮、巨蟹宮、天秤宮和摩羯宮。
表面看來,黃道12星座隸屬西洋占星學體系,與中國古代易學不同。然而,當進一步深入研究它們的共性和差異時,會發現兩者有著奇妙的聯系。
黃道十二星座時空關系對應表
黃道星座
黃道經度
28星宿
方位
農歷月份
所主節氣
白羊
0~30°
奎/婁
戌
卯-辰
春分
清明
金牛
30~60°
胃/昴/畢
酉
辰-巳
谷雨
立夏
雙子
60~90°
觜/參
申
巳-午
小滿
芒種
巨蟹
90~120°
井/鬼
未
午-未
夏至
小暑
獅子
120~150°
柳/星/張
午
未-申
大暑
立秋
處女
150~180°
翼/軫
巳
申-酉
處暑
白露
天秤
180~210°
角/亢
辰
酉-戌
秋分
寒露
天蝎
210~240°
氐/房/心
卯
戌-亥
霜降
立冬
射手
240~270°
尾/箕
寅
亥-子
小雪
大雪
摩羯
270~300°
斗/牛
丑
子-丑
冬至
小寒
水瓶
300~330°
女/虛/危
子
丑-寅
大寒
立春
雙魚
330~0°
室/壁
亥
寅-卯
雨水
驚蟄
上表中,黃道12星座/宮位,分別與空間和時間相對應。首先可以看出,黃道12星座首先是對應了28星宿方位,這說明以地球為中點,對天球進行觀測時,12星座與28星宿均處于相關對應位置區域,每個星座涵蓋2—3個星宿。
其次,以地面觀測而言,12星座與28星宿對應著中國古代易學對地面空間所劃分的方位,即十二地支方位(地支十二宮位);同時,12星座還對應著易學對時間所劃分的節點,即農歷月份/二十四節氣(十二地支月份)。占星學和易學從記載上看有著不同的歷史起源,但在時空宇宙這個大一統的框架下,居然有如此密切的契合。
需要指出的是,12星座對應十二地支的時空關系,呈現出陰陽交媾的太極狀。當太陽在黃道上處于“戌”的方位時,正是農歷月份處于“辰”的時間(現代因歲差之故已提前半月);太陽繼續逆時針運行至“酉”的方位時,農歷月份則進入“巳”的時間。
有悟性的朋友此刻應該發覺了,這表明的是太陽運行軌跡與地球四季氣候變化的關系!太陽在黃道上逆時針運行,地球氣候按十二地支順時針推進,一順一逆,一陰一陽,《易》云:“天道左旋,地道右轉”,說的不正是這個嗎?
故此,占星學與易學,在對宇宙的認知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認為,兩者不僅是殊途同歸,甚至可能是殊途同源。地球進入水瓶座的時代,東西方文明將以理性、哲學、科學的方式逐漸融合,在未來開創出人類文明空前的光明時期。
傳承上古智慧 推廣易學文化
改善命運趨勢 擢升人生品質
本平臺所有文章,除少量注明“轉載”外,均為研究會老師原創。轉載、分享請注明出處。讓更多人對東西方神秘文化獲得正知正解,遂能正見正行。傳揚善法是為“法布施”,可利益無量眾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