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藥效學
該品的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明了,可能與干擾細菌酶系,導致細菌代謝紊亂有關。依濃度的不同,呋喃妥因可具抑菌或殺菌效能。
藥動學
該品的微晶型在小腸內迅速而完全吸收,大結晶型的吸收較緩,引起的胃腸道刺激也較強。血清中藥物濃度很低,高濃度出現于尿中,腎中的藥物濃度可能也較高。該品也可經胎盤進入胎兒循環。蛋白結合率為60%,部分在體內為各組織(包括肝臟)滅活,t1/2為0.3~1小時。腎小球濾過為主要排泄途徑,少量自腎小管分泌和重吸收。30~40%迅速以原形自尿排出,大結晶型的排泄較饅。
適應癥
①敏感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所致的尿路感染;②預防尿路感染。該品的抗菌活性不受膿液及組織分解產物的影響,在酸性尿中的活性較強。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6小時50~100mg,預防應用為每晚50~100mg.
小兒一月內嬰兒禁用;一月以上小兒每6小時一次,按體重1.25~1.75mg/kg;預防應用每晚睡前一次,按體重1~2mg/kg.
[制劑與規格]呋喃妥因片50mg
口服,一次0.1g,一日3~4次。連用不宜超過兩周。
[制劑]腸溶片;每片0.05g;0.1g.
禁用慎用
(1)患者對一種呋喃類藥過敏時對其他呋喃類也可產生交叉過敏現象。
(2)因呋喃妥因可透過胎盤,而胎兒酶系尚未發育完全,故足月孕婦不宜服用,以避免胎兒發生溶血性貧血的可能。
(3)少量呋喃妥因可進入乳汁,哺乳期婦女應用時必須考慮其利弊。
(4)下列情況應慎用:①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②周圍神經病;③肺部疾病;④腎功能減退。
新生兒用此藥應為禁忌,因為酶系統發育不完全,有致溶血性貧血的危險。
注意事項
(1)呋喃妥因宜與食物同服,以減少胃腸道刺激;吸收雖見延遲,但總吸收量則有增加(大結晶型的峰濃度可因而增高),在尿中治療濃度的保持時間也見延長。
(2)療程至少7日,或繼續服藥至尿菌清除后3日以上。
(3)采用長期抑制治療者的每日量需酌減。
(4)該品對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無效。腎功能不全者(肌清除率<50mL/min)不宜采用該品,因其代謝物的蓄積可引起毒性反應。
在空腹時服用吸收快,療效高。應用腸溶片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不良反應
(1)較常見者有:胸痛、寒戰、咳嗽、發熱、呼吸困難(肺炎)。
(2)較少見者有:眩暈、嗜睡、頭痛(神經毒性)、面或口腔麻木、麻刺或燒灼感、皮膚蒼白(溶血性貧血)、異常疲倦或軟弱(神經毒性、多神經病、溶血性貧血);皮膚、鞏膜黃染(肝炎)。
白細胞減少。可引起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餐后服用可減輕反應。也可發生過敏性皮疹,藥熱,胸悶,氣喘,休克。周圍神經炎,幻聽幻覺等。個別病例可引起肝腎損害。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可致血象改變及溶血性貧血。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心血管系統
在藥熱或急性肺部反應時,心電圖上偶爾出現復極異常。
呼吸系統
在芬蘭及瑞典這種反應占整個呋喃妥因的不良反應的40~85%。它主要見于婦女,特別是40~50歲的人,在兒童很罕見。這種反應與劑量無關。當首次用藥治療1~2周致敏后,再用藥2~10小時內即產生癥狀,如急性嚴重的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干咳、高熱(常伴有寒戰)、紫紺、胸痛,偶爾關節痛、背痛或頭痛,嘔吐、皮疹、虛脫,并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肺部所見為肺底部有粗糙的捻發音或細小的濕性羅音。哮鳴音很少見。X線檢查,在80~90%病人中常見肺底部有淡的條索狀或小結節狀陰影,罕見有融合的致密陰影。偶爾兩側胸腔有積液。白細胞計數正常或中性及淋巴細胞增多。晚期常見有嗜酸細胞增多。停藥后,發熱與臨床癥狀常在幾小時內迅速消退。急性肺反應常伴有皮疹,罕見伴有肉芽腫性肝炎的肝臟反應,有的僅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延緩型急性肺反應常伴有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肝反應。這些病常伴有廣譜的血清自家免疫反應(狼瘡樣綜合征)。
急性肺反應的發病原因,無疑是過敏機理,它可能是Coombs及Gell分類法的Ⅲ型。皮膚試驗有時陽性,但大多數為陰性。淋巴細胞轉移試驗常為陽性。
慢性肺反應比急性反應少10~20倍,在長期用藥中,呼吸困難加重并常有干咳,不發熱也無急性癥狀。在肺底部常可聽到羅音。常見有輕度肺功能不全。X線可見肺中葉及基底部間質浸潤,偶有纖維化性增生及肺泡滲出。停藥后臨床癥狀迅速恢復,但X線所見恢復較慢,差不多有半數病人恢復不完全。由于明顯纖維增生而不能恢復者是罕見的。個別病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該品所致之支氣管哮喘,僅有少數病例報告。有哮喘史的病人,發生急性肺反應時,可伴有支氣管哮喘。
神經系統
60年代以來,報告了數百例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病例,其機理是中毒性的,與劑量、組織濃度及腎功能有關。長期用藥及老年人也可發生。癥狀出現最早是在用藥后3天(一般為9~45天)。神經病變主要侵及四肢,從未梢開始,最嚴重的是遠側。最初表現為感覺喪失,常伴有嚴重的肌萎縮。停藥后可完全或部份恢復。但嚴重病變是不可逆的。運動喪失的恢復,比感覺為慢,也不太完全。有些病人的癥狀,是發生在一個療程結束之后,這與有些報告提出停藥后癥狀不再進展是不一致的。還可發生球后視神經炎。同時出現煩躁不安、欣決或甚至精神癥狀,但很罕見。兒童也可出現多發性神經病變。神經損害為神經及神經根的髓鞘退行性變,相應的前角細胞及肌纖維退行性變。病因尚不明,考慮是谷胱甘肽還原酶功能不全之故。即使是健康人,每天用該品,2周亦可引起運動神經傳導時間的明顯延長。如果注意到腎功能不全,而慎用該品,則發生多發性神經炎的危險性可減少。早期發現感覺異常癥狀,及時停藥和處理,則基本上可防止嚴重病變的產生。
消化系統
胃腸道癥狀是此藥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但常常是無大害,與劑量有關。在737例應用此藥治療的病人中,惡心及食欲不振者38例、嘔吐28例。病人每天用量在4mg/kg以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6%,如在7mg/kg以上則為23.6%。最近報告的8917例急性及1555例慢性泌尿道感染的病人,應用該品治療后,因腸胃道不良反應而需停止用藥者占3.8%。腹痛及腹瀉罕見,胃出血更罕見。
該品所致的肝毒性反應是罕見的,膽汁蓄積性肝炎常發生黃疸,在出現黃疸的前幾天,常有發熱及皮疹,并見有嗜酸細胞增多,有些病人再用此藥時,可再度出現黃疸。停藥后臨床癥狀改善,而組織學變化持續時間較長。引起黃疸(或無黃疸)慢性活動性肝炎者,約有30例報告,他們的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以及無性系丙種球蛋白增多。
造血系統
個別病例甚至是兒童,均可發生巨成紅細胞性貧血,這是由于葉酸鹽代謝紊亂所致,個別病例有血紅蛋白血癥,而無溶血性貧血,其中1例為新生兒。曾報告1例發生嚴重的出血性疾病,伴有凝血因子Ⅱ及Ⅶ缺乏,可能由于此藥引起肝損害所致。少數病例證明為過敏性粒細胞減少。
過敏反應
過敏性皮膚反應不太常見,有報告約為1.9%,并常與其他反應如藥熱、肺或肝反應同時出現。它們的表現為瘙癢、丘疹、斑丘疹、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而滲出性多形性紅斑或Lyell氏綜合征是罕見的。少數病例曾發生一過性脫發。
服大劑量的男性病人,約1/3發生一過性精子細胞減少,是由于精子成熟停止之故。另有學者發現此藥的治療量,可使精于數目、精子運動及射精量減少。
藥物相互作用
(1)可導致溶血的藥物與呋喃妥因合用,有使溶血反應增加的趨勢。
(2)丙磺舒或苯磺唑酮均可抑制呋喃妥因的腎小管分泌,導致后者的血藥濃度增高和(或)半衰期延長,而尿濃度則見減低,療效也有減退。丙磺舒等的劑量應予調整。
該品與制酸劑合用,可減低此藥的吸收。該品能降低萘啶酸的抗菌作用,因之二者不可合用。
與萘啶酸不宜合用,因兩者有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