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成藥證治》
一、中成藥的內治
1.風寒咳嗽型:本病多為風寒侵襲,肺氣失于宣降所致,多見于冬春季節,主要表現為咳嗽痰色稀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當以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為治,
可選用杏蘇止咳糖漿,每日3次口服;止咳青果丸,每日3次口服;通宣理肺丸,每日3次口服;麻黃止嗽丸,每日3次口服。
2.風熱咳嗽型:多為風熱犯肺,熱灼津液,肺失清肅所致,主要表現為咳痰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當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治,
可選用止咳枇杷露,每日3次口服;蛇膽川貝液,每日3次口服;三蛇膽川貝露,每日3次口服;桑菊感冒片,每日3次口服。
3.燥熱咳嗽型:多為燥熱之邪傷肺,肺失清潤所為,多見于秋季,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少黏稠,或干咳無痰,或痰黏難咳,胸痛,口干咽痛,尿黃,大便秘結,或見肌膚失榮,舌干紅,苔少黃,脈細,當以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為治,
可選用養陰清肺膏或川貝雪梨膏或蜜煉川貝枇杷膏等,每日3次口服;梨枇膠囊,每日3次口服。
4.痰火咳嗽型:多為肺郁化火,火熱傷津,或風熱咳嗽日久,肺失清肅所為,主要表現為痰黃黏稠,不易咳出,咳引胸痛,咽干口渴,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見痰多而喘者,舌紅,苔黃,脈數,當以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為治,
可選用橘紅丸,每日3次口服;川貝枇杷膏或枇杷葉膏,每日3次口服;麻杏石甘合劑,每日3次口服;鮮竹瀝或復方鮮竹瀝或蛇膽陳皮散等,每日3次口服。
5.痰濕咳嗽型:多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聚生痰所為,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脘滿悶,呼吸不暢,或見雙下肢水腫,腹脹,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滑,脈滑或數,當以健脾燥濕,止咳化痰為治,
可選用二陳丸或半夏天麻丸、香砂六君子丸等,每日3次口服;桂苓止咳膠囊,每日3次口服。
6.肺虛咳嗽型:包括肺氣虛和肺陰虛兩個癥型。前者多為久咳傷肺所致,主要表現為咳嗽痰稀,氣短懶言,喜溫怕冷等,當以益氣補肺為治,
可選用人參保肺丸,每日3次口服;蟲草補肺膠囊,每日3次口服;利肺片,每日3次口服。后者多為久病體弱陰虛,或外邪久戀于肺,損傷肺系所為,主要表現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聲音嘶啞,若虛火上炎,傷及肺絡,還可出現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等癥,當以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為治,可選用二母寧嗽丸,每日3次口服;養陰清肺膏,每日3次口服。
二、中成藥外治法
1.傷濕止痛膏:大蒜1枚。將大蒜搗為泥樣,取搗絨后的大蒜如豆瓣大一團,置傷濕止痛膏中心,每晚用熱水浸足后貼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晚貼敷,翌晨揭去,連貼3~5次。可化痰止咳。此方為小兒百日咳之方,移用于成人,無論風寒,燥咳均獲效果,貼后待足心有較強的刺激感時揭去,大多貼3~5次即愈。
2.鮮竹瀝:浙貝母5克,鮮竹瀝1支。將浙貝研為細末,用竹瀝汁調為稀狀,外敷于肚臍孔處,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清熱宣肺,適用于痰熱咳嗽。
4.生命肺寶貼膏:每日洗浴后,取本品1張外貼肺俞穴處,2~3日換藥1次。可治肺清肺,保肺養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