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陳叔是一位老饕,喜愛各種美食,所以較為肥胖。雖然一直被勸告減肥,但他因為放不下口腹之欲,一直沒有成功。
前段時間,陳叔約了朋友一起去試吃一家新開的粵菜館。他一早便來到了餐廳,由于其中幾位朋友遲到,所以大家就只能一邊喝茶,一邊等,一直沒有開席。但陳叔突然感覺非常饑餓,感到頭暈眼花,甚至出現心慌、手抖癥狀,吃了些點心這才好轉。朋友們都嘲笑陳叔是嘴饞了,這讓他感覺特別冤枉。
陳叔感到非常奇怪,自己早餐吃得不少,而且還未到12點,怎么就低血糖了呢?隨后一段時間,陳叔頻繁出現類似情況,于是去醫院開藥的時候順便做了檢查。他被醫生告知屬于糖尿病前期,之所以會出現餐前低血糖,正是糖尿病發出的信號。
飯前“低血糖”:頭暈、心慌、出冷汗
你有過陳叔這樣的經歷嗎?午餐前感覺特別餓,甚至感到頭暈、心慌,一定要立即吃東西,否則渾身不舒服。如果你有的話,那么,建議你趕緊去進行糖耐量試驗,看看是否已經到了糖尿病前期或早期。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莫偉介紹,上述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反應性低血糖”,即在餐前出現低血糖癥狀(此時測量血糖可能仍在正常范圍內,并沒有低血糖)。人們之所以會出現反應性低血糖,很大程度上與胰島素抵抗有關。當人體存在胰島素抵抗時,首先,機體對于胰島素不敏感,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多,但效果卻大打折扣,這是導致糖尿病前期的原因之一。其次,當發生胰島素抵抗時,體內胰島素峰值與進餐后血糖峰值出現交錯,當進餐后血糖升至峰值時,胰島素量及作用不能及時跟上;而當血糖下降時,胰島素達到峰值,自然也更容易出現低血糖情況。
莫偉指出,當出現反應性低血糖時,即使還未達到確診糖尿病的地步,也意味著身體可能存在胰島素抵抗,而這種情況往往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甚至已經是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見于下面人群,如肥胖(包括中心性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前期患者等出現這類情況,一定要盡早檢查。
需提醒的是,此類患者測量血糖可能并無異常,但此時已經需要進行干預,才能將糖尿病拒之門外。如不作為,幾年之后,糖尿病將會如約而至。
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煉
針對此類人群,通常首選生活方式調整。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強鍛煉,減輕體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減肥更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飲食也需要及時調整,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控制總熱量,盡可能清淡飲食,具體參照糖尿病飲食原則。
莫偉指出,此類人群之所以會在餐前出現低血糖反應,除胰島素抵抗外,還與早餐結構不合理有著很大關系。不少老年人早餐結構非常簡單,喜歡喝粥、吃面,但此類食物容易消化,無法保證持續供能,血糖快速上升后也會快速回落,增加反應性低血糖發生的可能。所以,如存在反應性低血糖,建議改變早餐結構,吃一些不那么容易吸收的食物,最好吃一些肉類、蔬菜類食物,使血糖平穩、緩慢增長,盡可能保證到下一餐前維持供能。
當提到糖尿病征兆時,人們往往會想到“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殊不知,這些都是確診糖尿病之后才出現的癥狀,其實在更早期,糖尿病還未到來的時候,身體就已經發出了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