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屬于中醫學瘀血夾痰、痰夾瘀血范疇,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氣血調和,則水津輸布如常,血積既久,亦可化為痰水;痰濁亦可流注經絡,阻滯氣血,形成瘀血停著。正如明·羅周彥《醫宗粹言》云:“先因傷血,血逆則氣滯,氣滯則生痰,痰與血相聚,名日瘀血夾痰…若素有瘀痰所積,后因傷血,故血隨氣滯,與痰相聚,名曰“痰夾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濁流于血脈而致。現代醫學認為,高脂血癥是指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含量超過高限的疾患,是誘發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臨床應用】
閻西才等用桂枝茯苓丸,藥為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藥各等份,煉蜜為丸,每丸3g,每次3~9g,每日2~3次。飯前服用,4周為1個療程。治療高脂血癥病人39例中,男28例,女11例;年齡在39~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者18例,腦血栓形成9例,冠心病12例。同時隨機選擇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在40~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5歲。患者中皆無肝膽疾患、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等繼發性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診斷標準:飲食控制無效,近期2周內2次空腹血膽固醇(TC)≥6.5mmol/L或甘油三酯(Tg)≥1.58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值男性≤1.04mml/L,女性≤1.1 7mmol7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桂枝茯苓丸口服;對照組給予由中科院成都地奧制藥公司研制提供的脂必妥口服,1次3片,1日3次,連服4周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不再服用其他影響血脂的藥物,平常飲食。于服藥前和療程后采取早晨空腹血標本測定Tc、Tg、L-C,其結果與自體服藥前后相比較。結果:顯效(膽固醇下降15%以上,甘油三酯下降30%以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0.26 mmol)治療組26例,對照組7例;有效(膽固醇下降5%~14%,甘油三酯下降10%~29%,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0.10~0.25mmol/L)治療組12例,對照組2例;無效(膽固醇下降5%以下,升10%以下,甘油三酯下降10%以下)治療組1例,對照組3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5%和85.5%。桂枝茯苓丸對高脂血癥患者的治療,降TC、TG的作用療效顯著,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孫月霞用桂枝茯苓丸加減,藥用:桂枝9g,茯苓9g,芍藥9g,桃仁9g加減。偏虛者加黨參15g,炙黃芪18g,白術12g;偏氣滯者加郁金10g,降香10g;肝腎陰虛加制首烏15g,熟地黃10g,菊花9g,草、石決明各10g;寒痰壅盛加天南星12g;痰熱內阻者加膽南星6g,瓜蔞9g,半夏9g.20天為1個療程。觀察病例72例,其中男51例,女21例;年齡41~81歲,其中41~49歲10例,50~59歲29例,60歲以上33例,平均年齡596歲;伴高血壓病69例,冠心病41例,腦血栓形成31例,糖尿病5例,脂肪肝2例。72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6例。用藥前均檢查空腹血膽固醇均值為517~2310mmol/L,甘油三酯為1181~110mmol0超查肝、膽、腎提示有不同程度脂肪肝。治療方法:72例病人均給予低脂飲食。
實驗組給予桂枝茯苓丸口服;對照組口服普拉固片20mg,每日1次,地奧心血康膠囊11g,每日3次。20天為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同時根據不同伴隨病給予降血壓、擴冠和降血糖等對癥處理。72例病人每治療1個療程后復查空腹血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膽、腎B超復查,共觀察治療3個療程,然后進行組間和組內治療前后對比。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修正。顯效:3個療程內臨床癥狀消失,膽固醇、甘油三酯正常;有效:3個療程內臨床癥狀消失,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接近正常;無效:3個療程內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未恢復正常治療3個療程后療效比較,實驗組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平均下降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0.01)。
【病案舉例】
患者,男,49歲。患高血壓病13年,近2個月頭暈稍脹痛,右側上肢麻木,言語不流利,胸膈滿悶,時有心慌,大便干燥,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滑關盛。血壓23.5/135kpa,Eg示:ST-T改變,查血TC13.9mmol/L,TG1.9mmol/L,給魚烯康膠丸口服,治療月余,除癥狀稍有減輕外,復查血脂無明顯變化后給桂枝茯苓丸每次6g,每日3次,服用4周后,頭暈、肢麻大減,其他癥狀消失,查血脂TC5.7 7mmol,T0.94mmol/L繼服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按:高脂血癥屬于中醫學的瘀血夾痰、痰夾瘀血范疇,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氣血調和,則水津輸布如常,“血積既久,亦可化為痰水。”(《血證論》)痰濁亦可流注經絡,阻滯氣血,形成瘀血停著。
正如明·羅周彥《醫宗粹言》云:“先因傷血,血逆則氣滯,氣滯則生痰,痰與血相聚,名日瘀血夾痰…若素有瘀痰所積,后因傷血,故血隨氣滯,與痰相聚,名曰“痰夾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濁流于血脈而致。治宜“破血消痰”(《醫宗粹言》),給桂枝茯苓丸治療,其中桂枝辛、甘,性溫,血得溫則行,溫通經脈,行滯化瘀,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善泄血滯,破惡血,牡丹皮散血行瘀,芍藥和血養血,上三藥都有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較弱的溶血作用,為臣藥;茯苓甘、淡,性平,化痰利水,健脾滲濕,為使藥;伍桂枝加強利水濕祛痰之功,伍芍藥斂血扶脾,統血養正而祛邪,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健脾消痰之功。
男,維吾爾族,住院號:9602707.以頭暈5年,伴有左側頭部針刺樣疼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納呆于1996年3月6日收住院。1993年曾就診于某縣醫院,化驗血脂:總膽固醇9.6 6mmol,甘油三酯2.2mmo/L。給予“山楂精降脂片及藻酸雙酯鈉”口服半年,諸癥未減。本次入院時查體:T36.2℃,P80次/分,BP150/105mmHg(20.0/14.0kPa),R19次/分,患者體形肥胖,腹部脂厚,舌質紅,舌邊尖有瘀點,苔白膩,脈澀;化驗血脂:總膽固醇8.9mmol/L,甘油三酯2.3mmoL。中醫診斷:頭暈;西醫診斷:高脂血癥。筆者考慮患者體形肥胖,舌苔白膩屬痰濕之體;舌邊尖有瘀點,脈澀屬有瘀之象。兩者合參屬痰瘀同病。給予下列中藥口服:桂枝9g,茯苓9g,赤芍9g,桃仁9g,紅花9g,牡丹皮9g,丹參15g,黨參15g,澤瀉15g,口服10劑藥后,頭暈減輕,頭痛明顯好專,但仍感全身乏力。原方加黨參15g,黃芪15g,續服15劑,諸癥消失,體重減輕5kg。復查血脂:總膽固醇5.0 0mmol甘油三酯1.24mmoL,諸癥告愈出院。
按:高脂血癥是臨床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是脂質和脂蛋白代謝紊亂的結果。血脂增高是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發病因素。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降低血脂水平不僅可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多,而且也可延緩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并可促進病變的消退。因此,降血脂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中醫認為,高脂血癥的病機實質是痰瘀同病,其病乃“無形之痰”作祟。此痰之形成,大多與嗜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脾運失司,水濕內停,積聚成痰;痰之既成,又可成為新的致病因子阻于血脈,影響氣血的運行,導致血瘀。此即所謂痰瘀同病。目前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癥與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及瘀血、瘀濁呈正相關。本方用桂枝溫通血脈,茯苓、澤瀉滲利下行而健脾利濕,又有助行瘀血;痰濕留駐多能化熱,赤芍、牡丹皮清血熱;桃仁、紅花、丹參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血脈通、痰濕去,從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