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中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地往來愈發緊密,人類的眼界也隨之漸漸擴大,“科學”的種子開始在部分先進者心中萌芽。
點擊加載圖片
十八世紀下半葉,歷經數百年的積累沉淀終于產生了質變,人類不僅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文明也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十世紀下半葉,先進的航天科技將人類帶離了地球,進入了千百萬年一直夢寐以求的宇宙空間,極大地拓寬了人類的視野及探索空間,同時也標志著人類從不能脫離母星的生物,成為了能夠脫離母星的宇宙生物。
點擊加載圖片
隨著對宇宙不斷的研究,人類不僅對自身位置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還對太陽系的核心——太陽,同樣有了比以前更加清晰的認識。
作為太陽系的核心,太陽為地球輸送了穩定的光和熱,讓地球具備了孕育生命的先決條件,讓萬千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生息繁衍。
點擊加載圖片
據研究,太陽目前已經“燃燒”了至少45.7億年,在其核心處幾乎每秒都會有400萬噸氫聚變成氦。
通過對太陽補充和消耗能量的計算,們認為太陽在45.7億年中消耗的能量質量,已經相當于100多個地球的質量。
點擊加載圖片
而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大約50億年后太陽就會將其核心的氫元素統統耗盡,屆時太陽將進入階段,亮度會比現在高驚人的2000多倍,而半徑則會擴大到現在的200多倍。
紅巨星發展到最后階段,太陽會將所有外層物質拋出,然后在幾次劇烈的氦閃之后,成為一顆死氣沉沉卻密度極大的,靜靜的懸浮在無盡的星空之中。
點擊加載圖片
可能此時有些朋友會好奇,當太陽半徑擴大到現在的200多倍之后,地球究竟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事實上,按照科學家的推測,地球大概率會被紅巨星階段的太陽所“吞噬”,僅留下一些殘骸證明其存在過。
如果說之前地球會被紅巨星階段的太陽吞噬還僅僅只是一種推測,那么上段時間刊載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則坐實了科學家們的這個推測。
點擊加載圖片
論文中,來自英格蘭華威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41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顆代號為“SDSS J1228 + 1040”的白矮星,這顆白矮星雖然體積跟地球差不多,但是質量卻是地球的30多萬倍。
借助“加那利大型望遠鏡”,科學家們在這顆白矮星附近發現了“氣體盤”,這通常是由行星的殘骸組成的。
點擊加載圖片
不僅僅是氣體盤,科學家們還在距離恒星約50萬公里的軌道上還發現了一個有些奇特的亮點,在對亮點運行軌跡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它大約兩個多小時就會繞這顆白矮星一圈。
因為氣體盤公轉一周需要4.5小時,而這個亮點公轉所需時間僅僅兩個多小時,自然而然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點擊加載圖片
進一步研究發現,亮點其實并不是“點”,而是一個直徑約600多公里的鐵鎳物質。因為它和地球地核組成成分幾乎完全一致,又處于距離白矮星這么近的地方,同時還有著均勻且規律的公轉周期,所以格拉茨大學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認為,它應該是一個行星殘骸,也就是被恒星吞噬后吐出的“渣子”。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表示,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變故,那么50多億年之后地球大概率也會變成這樣的殘骸,而它等于是將地球的未來提前上演了,這無疑是讓人害怕和絕望的。
點擊加載圖片
事實上,除了被太陽無情地吞噬之外,地球還有可能會被太陽膨脹產生的擾動拋送到冥王星附近,躲過這次的滅頂之災,雖然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小,但是至少還是有發生的可能,說不定人類的運氣就是這么的好。
當然了,現在去擔心地球的未來確實有些太早了,畢竟太陽此時正值“壯年”,仍然有充足的時間供人類去發展。
點擊加載圖片
或許當太陽真的發展到紅巨星階段時,人類早就已經有了星際航行的技術,而的毀滅說不定就是人類新時代的開端。
即便人類到時沒有超遠距離航行的能力,但是經過幾十億年的發展,在太陽系內自由移動肯定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了,屆時人類完全可以移居到已經變得溫暖的冥王星上,在絕境中找到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