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茵堂由在菲律賓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爾伯特·裕利在知名古董商仇炎之和桂斯·艾斯肯納奇的協助下歷經50余年而成就。以其藝臻技絕的御制瓷器舉世聞名,為史上最精煉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收藏囊括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歷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認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國瓷器收藏。
即使是國內的收藏家,對于“玫茵堂”的普遍認知,也只限于“玫茵堂在業界向來以收藏等級高而著稱,尤其收藏的中國瓷器,都是各年代的精品”。即便拍賣公司本身,也對玫茵堂主人的身份三緘其口,習慣稱之為“玫茵堂主人”而非某某收藏家。
憑借其上乘的品質和迷霧層層的身世,雖然極富盛名,“玫茵堂主人”所收藏的2000件藏品幾乎沒有全部展出過,僅在私人場合露過面。少部分藏品曾與1994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2年后又在蒙特卡洛展出過。唯一一部公開的記錄是德國學者Regina Krahl 編輯的紀念圖錄《玫茵堂中國瓷器珍藏》。這部圖錄共7卷,但對于將這些藏品匯聚在一起的人卻只字未提。
斯蒂芬·欲利,現年93歲的瑞士商人,出生在菲律賓,與其弟(已于2009年離世)吉爾伯特·欲利苦心經營60載,將他們父親在馬尼拉創立的商行發揚光大。
他們將自己的收藏定名為“玫茵堂”,意為 “玫瑰花叢中的殿堂”,另外這也是他們在瑞士的家鄉Meienberg的諧音。
成化斗彩雞缸杯鎮樓!
玫茵堂珍藏中最著名的要數這只成化斗彩雞缸杯了,以2.2以人民幣的價格被上海知名收藏家劉益謙購得,下面我們來欣賞玫茵堂珍藏中還有哪些精美的中國瓷器。
青花 魚藻紋 棱口洗
明宣德
直徑:18cm
這種器形的棱口洗幾乎僅見龍紋、鳳紋或龍鳳紋裝飾者,應是象征皇權的重器。而是次拍品,描繪文人氣息濃重之魚藻紋飾,皇帝身處宮廷內院之時,閑為法畫丹青以用。宣德皇帝善賦詩作畫,才華橫溢。魚藻紋繪于筆洗之上,用于盛水滌筆,恰當合宜。
釉里紅 開光式壽鞠圖 棱口折沿大盤
明洪武
直徑:45.5cm
此類釉里紅大盤,燒成難度極大,為明初制瓷藝匠之罕見成功典范,此盤所現三種裝飾元素,菊花、蓮花以及波濤紋為洪武時期瓷器典型紋樣,但迄今罕見此紋飾組合繪于同一大盤之上。比較一件極為近似樣例,盤心繪三朵折枝菊花,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粉彩 過枝秋葵蜻蜓圖盤 (一對)
清雍正
直徑:13.4cm
繪相同圖案之雍正盤例并未得見,然此精致紋樣亦見于一件尺寸較大的盤例,藏于為東京梅澤紀念館藏品,收錄于《中國の陶磁》,東京國立博物館。
仿明式 青花花鳥紋 雙耳扁壺
清雍正
高:30.5cm
此扁壺形制紋樣,皆仿明永樂風格,僅見一例可資比較,為大衛德爵士收藏,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此類清代仿制極可能直接承襲一件明代原例,大衛德所藏扁壺可能即為此原型。雍正帝曾不止一次遣送清宮所藏古董瓷珍至景德鎮以資效仿,雍正本朝,此類仿樣甚少,通常無款,而后乾隆時期,產量劇增,且其器皆落乾隆本朝款識。清代工匠善于觀物取義,仿明技藝鬼斧神工,此于雍正仿制中體現淋漓。此件扁壺極近永樂原型,以致其準確斷代頻受爭議。
五彩 果鳥圖 臥足碗
清康熙
直徑:12.8cm
臥足饅頭心碗,器型嬌小,繪圖入微,細筆絲毛,宛如花鳥繪畫,精致僅見。上繪畫眉,生氣盎然。畫眉,因目有白圈,如白眉,故名,其聲婉轉悅耳,乃常見籠鳥。瓶上畫眉佇立桃枝,上結飽滿碩大的桃實。相類畫鳥之器,包括清康熙瓷碗及萬壽盤。上畫鳥圖,布置與本品相近,惟禽鳥品種不同,繪風迥異,以「沒骨法」代替墨線勾勒,遠觀已能察其豪邁奔放,此器則用墨筆立骨,近看毛發畢現,與沒有骨花鳥大相逕庭,似出自不同畫師之手。
青花 歲寒三友圖 大盤
明永樂
直徑:34cm
歲寒三友,指翠竹、青松、冬梅三種花木,象征不畏嚴霜之高潔風格及永恒不變之忠貞友誼。此題材頗為流行,相若作例可見,但少為鈷青線廓留白寒梅紋繪者。
珊瑚地五彩 九秋同慶圖 碗 (一對)
清康熙
直徑:10.9cm
「御制」款較之「年制」款者,更為稀少,亦彰顯與皇室更密切的關系。北京紫禁城御作所繪瓷器,其「御制」款通常為釉上藍料或紅料款,因從景德鎮御窯廠預燒的白瓷胎器均已施透明釉。至于以釉下青花書寫之「御制」銘款、應為景德鎮燒制、由于署「年制」款但造形及紋飾完全一致的作例時有所見、有關其特征和代表性、亦備受討論及探究。一種說法指此類瓷碗是宮中御作坊加彩、青花「御制」款碗則產于景德鎮。但它們和康熙朝內琺瑯作所產瓷胎畫琺瑯器差異頗大。相反把其歸類于一批少數但紋飾相近、且同施五彩色釉的碗器、則更形貼切。所以它們雖為內廷御用,然極為可能屬景德鎮燒制。此種紋樣于往后數朝仍甚流行、得見雍正、乾隆、道光年款相類碗例。
粉彩 江西十景碗 一套
清嘉慶
直徑:14.5—14.7cm
碗套繪著名江西十景,以精奇布置、華彩麗色,細致描畫景德鎮一帶的巍峨秀朗。耿寶昌指,嘉慶年間大量燒制胎體輕薄之器,細膩繪飾各地山水名勝「潯陽九派」「藤閣高風」「徐亭煙柳」「百花春曉」「上清幐境」「麻姑仙墰」「廬山瀑布」「西山疊翠」「庚嶺積雪」「南浦飛云」。
天藍釉 盤口鏤空足 瓶 (一對)
清雍正
高:13.7cm
瓶盤口,鏤空足,甚為罕見。通體施天藍釉,乃稀有之色,加上器形僅見,乏相仿之器。其釉料、器形或模仿宋代青釉瓶。宋代青釉瓶,形可上溯古青銅器皿,例見宋或元代龍泉窯八棱對瓶。
斗彩 皮球花紋 碗 (一對)
清雍正
直徑:10.2cm
團花設計僅見,簡約多彩,似受日本家紋影響。雍正皇帝尤好日本藝術品,特別是日式漆器,曾下詔仿造。雖然團花顯然不是模仿自然花卉,這一類紋飾在西方也普遍稱為皮球花(ball flower)。
淡綠彩 直口杯 (一對)
清雍正
高:8.8cm
淡綠彩釉或許是雍正一朝最為珍稀之釉彩,其所署雙方框年款,亦有見于部分品質超卓,技藝術至臻之雍正瓷器佳作。比較兩件淡綠彩杯,形制比例略有不同,帶較常見之雍正雙圈年款,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出版于《故宮清瓷圖銀錄·康熙窯雍正窯》。
仿哥窯 鋪銜銜環 獸首瓶
清乾隆
高:16.5cm
青花 纏枝花卉紋 花澆
明宣德
高:13.1cm
大明永樂及宣德年間有相類花澆,其器形及紋飾輿本品相近,永樂年間更有白釉花澆,大多沒署年款。相近形態還見于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伊斯蘭金屬及玉器,若追源溯流,花澆之形,或以早期波斯器物為底本。相關例子可參見十至十一世紀東伊朗花澆,以及四只十五世紀的花澆,分別以青銅、紅銅及黃銅制,原器全有圈足
黃地青花 折枝梔子花紋 盤
明弘治
直徑:26.2cm
礬紅 三多圖 碗
清雍正
直徑:13cm
此碗筆繪細膩,紋飾簡約,為典型雍正風格。礬紅彩極少單獨作為瓷器裝飾。
白釉 荷葉形 勻筆硯及粉彩 花蝶紋荷葉形 勻筆硯
清雍正
寬:9.4cm、10.3cm
此對勻筆覘仿荷葉像生,造形獨特,刻劃細致傳神,誠難得精品,似是在先后于雍正乾隆二朝,出任養心殿及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唐英所監督下產燒。
釉里紅綠彩 折枝玫瑰紋 水盂
清康熙
高:8.8cm
圓肩腹水盂上妙繪折枝玫瑰,巧用留白,素雅恬靜,宛如冊頁繪畫,乃清瓷中雞得的淡雅之品。釉里紅及釉上綠彩的搭配,同是僅見珍罕。這個設計,迄今見有兩個版本,主花可繪成向左或右,相類紋飾還見于斜肩平底水盂,有釉上加彩繪花。
仿官窯 雙桃 洗
清乾隆
寬:21.6cm
此件筆洗,承襲雍正原型,應屬乾隆早期作品。所用瓷土,精心煉選,令塑貼枝葉更形生動。比較一件極為相近,但尺寸略大之雍正筆洗,屬清宮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收錄于《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
明成化
直徑:15.4cm
「宮碗」向來為博物館夢寐屐藏之珍惜名品,明成化青花花果紋宮碗,可能為宮廷飲食器具,其模制、瓷質、觸感至臻,畫工妙美柔和,花果紋樣簡約內斂,水準無出其右者。成窯瓷器無疑是中國瓷器之最為珍惜品種。盡管成化一朝帝祚為宣德者二倍有余,然出土破片及殘件數量卻未及后者一半。同樣,此比例亦反映于兩朝傳世品數量上。現存傳世成化瓷,絕大部分存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先前皇室舊藏,據朱湯先生統計,現知僅有約二十余件屬私人收藏。
成化本朝瓷器特征循序漸成,由明代珠山御窯廠出土物可見其三個不同時期之微妙演變:第一階段,風格仍承襲宣德;第二階段,展現新態,轉變過度;第三階段—成熟期—1481至1487年,此時瓷器制作用料及繪制風格皆全然換新。惟值此七年,亦或更短時間內,宮碗品種應運而生。
成窯瓷器,潔白色地明凈平和,釉面質感細膩如脂,觸覺美感無可比擬,當屬至上唯一之景德鎮精品。相較宣窯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窯白釉更顯安靖溫潤,幔罩青花,雅致細觸。成化青花器可能是景德鎮制瓷史上最為臻美的青花器。能于手中把玩成化佳器,成為賞心樂事。
成窯繪飾簡約秀雅,不矯造作,所用青料,由國產平等青與進口料完美配比,細練精純,成色均勻如一,效果細膩柔和,大異于宣德青花之濃重青翠,厚堆鐵斑,實屬一絕。
成窯青花器中最富代表性的當屬宮碗,這種模制精美,薄胎深壁,口沿微張,比例合宜之白碗,內外以青花繪花果紋樣,初見猶感簡潔。宮碗有約十二種樣式,此件拍品則屬唯一繪果紋者,其余皆飾花卉圖案。青花花卉和花果紋碗于永宣二朝已甚為流行,但成窯紋飾并未全盤承襲,而是加以變奏,于規整中注入不工整性,使紋飾更顯新鮮奪目。此碗所繪紋樣,藤蔓盤繞,瓜瓞延綿,三串瓜藤分別懸掛四或六尺瓜。
談及瓜紋,使人聯想到古人召平,其人,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陶淵明有詩云:
飲酒二十首并序
其一
衰榮無定在,
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
寧似東陵時。
此類瓜紋圖案,多取「瓜瓞綿綿」諧音,寓意繁榮興旺、子孫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