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太岳、中條三山交匯處,東與澤州縣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北依太岳,南俯中原。
陽城古稱濩澤,歷史悠久,相傳古代留下了“舜耕于歷山,漁于濩澤”,商湯桑林籌雨,等眾多的古老傳說。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于歷山,漁于濩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濩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的記述。
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陸。
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濩澤邑。
秦置濩澤縣,治所在今陽城西15公里的澤城。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于濩澤城,置濩澤侯國。
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濩澤侯國復設濩澤縣。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濩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北齊天保七年(557年),濩澤和西濩澤復并為濩澤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縣。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縣。
宋仍為陽城縣;金升陽城為勛州;元中統元年(1260年),勛州復為陽城縣。
明、清時,陽城縣屬澤州(直隸州)和澤州府。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陽城縣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合為陽城縣。
1958年10月,沁水縣并入陽城縣;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
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陽城縣直隸于晉城市。
陽城縣總面積1968平方公里,下轄10鎮、7鄉,常住人口40萬。
陽城歷史悠久,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置縣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文風長盛,名人輩出。
自隋朝科舉以來,先后出過120余名進士;
明清兩代,先后出過4名尚書、2名宰相;
清順治三年,10人同中舉人,10人同中進士;順治八年,又有10人同中舉人,留下了“十鳳齊鳴、十鳳重鳴”的佳話;
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陜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
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歷山自然保護區。
陽城縣歷史名人:楊繼宗(明朝成化年間,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王國光(明朝政治家、財政家、文學家)、張慎言(明朝思想家、詩人)、陳廷敬(《康熙字典》總裁官)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