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老齡辦召開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億人,占總人口17.3%。
老年人如何擁有高質量的老年生活?今天分享86歲的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的親身經歷和感悟,送給微信圈的每一位老年朋友,相信能給大家很多啟示!
秦伯益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令人羨慕。他說,老年生活是一個人一輩子的積累在最后階段的體現。無論什么時候,人都要有自己的興趣、追求,可大可小。“否則心如死灰,就會日薄西山。”
更難能可貴的是,秦老用“清楚、通暢、不高、不大”八字來概括自己的健康狀況,即頭腦清楚、呼吸和兩便通暢、血壓血脂血糖不高、心肝脾前列腺不大。
他有什么養生秘訣?秦老說,沒什么秘訣,關鍵就是“順其自然”四個字,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發表意見。要相信科學,而不要相信偽科學。
1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后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
這就叫什么年齡干什么事。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干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
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總覺得來日方長,結果蹉跎歲月,過齡后卻戀棧不去,空憾壯志未酬。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做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個人而言,我曾回顧一生說:30而立,我未立;40而不惑,我?;螅?0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而耳順,我有進步,但不夠;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點,我倒提前做到了。
現在,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不為稻粱謀,不作名利求,擇善而從,量力而行。
2
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況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們的差別在于心態,在于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3
我們這代人在長期的革命歷煉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于自苦。
我們總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外國人則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18歲以后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
我現在收入的大部用在旅游和買書上,也量力做些社會公益。我給孩子們留下了江南古鎮上常見的一副聯:“世上數百年老家,全在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span>
4
我在普陀山法雨寺看到墻報上有一則佛教故事。
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煉,忽來了一桃販,乙僧與他僧起立觀看,甲僧端坐不動。一會兒又來一棗販,乙僧等又起立觀看,如是者三。最后,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無成。
乙問甲,在外界誘惑面前,你為什么能坐得?。考状穑覀儽緛矶紱]有想在修煉時吃桃或棗等什物,它們來了,我并沒有覺得需要它們。我和你的差別只在于我在這些分外東西面前能夠說:“我不需要?!?/span>
好一個“我不需要”!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該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揮個性,“自己過得好,就是好”。
5
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我看大可不必。
當干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干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不要當干時懶散拖沓,不當干時又百般留戀。
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過去前呼后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6
前幾年看到一本書《養老,你指望誰》。書中列舉了現在社會上的多種養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親屬、保姆、組織、社會等等。分析的結果,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后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系,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臨終時期,養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腦子清楚時做好安排。
鑒于此,我曾為自己做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大致是80歲不出游,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95歲不出門,100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當然,這是滿打滿算的如意算盤,實際過程會因時調整。如不能到底,就隨時中止,只求生活質量好就可以了。為此,72歲的時候業務上交了班,進入最后一次人生角色轉換。
我通過30多年藏書,已存有5000多冊文史書籍。坐擁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我近10年來堅持自費獨游,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歷代人文勝跡。
7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我參觀過英國圣·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那里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里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電視。每周有志愿者來陪他們聊天。醫生卻對我說,這里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我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因為我不喜歡那種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尷尬場景。到時如果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么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或薩克斯演奏的《Going Home》,并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為您
推薦
本文轉自:快樂老人報(ID:laorenbao-com)
轉載編輯:白晨 // 責編:李沛 // 監制: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敬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