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比男人長壽?
從總體來看,事實確實如此!
從男女人均壽命看:
據《世界衛生統計》(2015)報告: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為71歲,其中女性73歲、男性68歲。
美國人口平均壽命為:女性81歲,男性76歲。
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為:女性77歲,男性74歲。
而據中國統計各個省份不同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女性的都要比男性高。
2015版各省份男女平均預期壽命
如圖↓↓↓
▲圖片來源: BTV我是大醫生官微
從百歲老人的性別看:
美國的8萬百歲老人中,85%為女性。
中國老年學學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我國百歲老人中女性數量明顯多于男性,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三。
為啥女性比男性總體要長壽一些呢?
天生就有長壽因素在!
很多研究指出,女性的生理結構天生就比男性更有長壽優勢。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發現,女性身體細胞修復再生能力更強,細胞更加“持久耐用”,而相比之下,男性的細胞像“一次性用品”。
1986年,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X染色體上有一個基因對DNA修復有重要作用,而有兩條X染色體的女性延緩老化的能力相對就“多了一層保障”。
女性50歲之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要顯著低于男性。這是因為雌激素能促進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而高密度脂蛋白俗稱“血管清道夫”,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但女性絕經后,心腦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等疾病就容易出現。
男人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是易怒好斗、爭強好勝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和平年代,男性爭強好勝的性格同樣是造成其死于非命的重要誘因。
比如超車、酒駕等,男性死于車禍較女性多。歐盟一些國家和美國的統計表明,男司機發生交通事故的比率更高,約為70%,女司機只占30%左右。
▲ 一言不合就打架
在一些災害和意外事故中,女性的幸存幾率比較高,這可能也與女性生理結構有關。女性每月月經出血量多時可達80毫升,在一些短期大量出血事故中,女性對應激反應的耐受性要比男性大一些,生存的幾率也就相對較大。
社會上,一些高危行業仍然是女性的禁地,比如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消防救火……男人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男性基礎代謝要比女性高5%~7%,即能量消耗要比女性高,相應需要吃的也多。據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少攝食后產生的損害性自由基相應減少,對人的DNA和細胞破壞也減少,因此衰老也會減慢。
當然,除去一些先天、傳承下來的因素外,一些后天的因素,值得男性們學習!
后天的10點原因,值得學習!
老年女性更愿意融入到社區中,更愿意和周圍人玩在一塊兒,也就更容易產生積極的情緒。
很多老年男性不愿意參加社區活動。他們認為應該做一些有技術含量的事,社會融入度就低,不利于心理的健康。
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聯合發布的《全球成人煙草調查——中國部分》顯示,我國女性吸煙率為2.4%,而男性吸煙率則高達52.9%!而吸煙是引發各種慢性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喝酒也是導致男女壽命不同的原因。有媒體表示,俄羅斯男性遠比女性壽命低,過量飲用伏特加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據《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30-59歲男性飲酒率均超過60%,其中40-49歲飲酒率高達63.7%。而女性各年齡段中最高飲酒率也就14.4%而已。且男性更喜歡高烈度的酒,女性更傾向飲酒微醺。
小酒怡情,酗酒傷身。建議男性每日飲酒不應超過25克(折合純酒精),女性不應超過15克。
男性的飲食習慣經常是狼吞虎咽或暴飲暴食,由此,男人胃病的發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
女性在情緒釋放方面也有優勢,“男兒有淚不輕彈”便是最好的佐證。哭泣能讓女性及時宣泄,這是女性減壓較好的方式。
其實,男性也別不好意思,適當表現柔弱的一面,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女性在外應酬的機會比男性相對要少,經常在家吃飯,避免了糖分、鹽分、油脂、酒精的過多攝入。
其實,經常在外吃飯也可以點一些相對健康的菜品,注意葷素搭配。
相當多的男性不注意防曬,不注意進行皮膚癌的檢查,因此男性死于黑素瘤的可能性是女性的兩倍。
▲ 打傘,最直接的防曬法
女性比男性關愛自己,有了不適就會告訴家人,及時去醫院,讓她們避免了許多風險。
一位醫生表示,他曾參加很多次廣場咨詢活動,來保健咨詢的女性最多。而且,女病人比男病人更聽醫囑。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覺幸福。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教授布麗茲博士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給自己的幸福指數打了高分。研究者之一考恩說:“因為很小的東西就能讓女性滿足,所以她們更容易感到幸福。”
《柳葉刀》刊載的一份針對不同國家民眾身體活躍度的研究報告,涉及168個國家近200萬人。結果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和四分之一的男性并未達標。
不過,不同于全球數據。我國有16%的男性缺乏運動,而女性的這一比例僅為12.2%。也就是,我國的女性比男性要愛運動一些。
每天上班擠地鐵,“油膩中年男、大腹便便男”確實不少,反而是身邊女性朋友更注重身材和健康。中年退休后,經常見到跳廣場舞的女性,這也許是一個因素。
為您
推薦
本文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