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擅于形象思維的我,加入了2016年12月1日成立的微信素描班“翁子畫室”,開始了一個對我來說全新的領域。女兒說我不適合學素描,因為我是個粗線條的人,她說如果學畫我應該學色彩學國畫,畫大寫意,因為我對色彩感覺更好一些。我對畫素描全無知識,準備工作從了解素描工具、各種鉛筆開始。班里有30多個同學,大部分都是零基礎,所以老師講課從基礎講起還是挺適合我的。但是老師并沒有像學院派那樣讓我們從排線開始練習,也不主張我們畫幾何圖,而是讓我們直接從臨摹人物頭像開始,翁子老師說得好,我們既不是要當大畫家,也不用參加考試,而是為了練手練腦練觀察力,豐富生活,預防老年癡呆。我們畫畫兒一不解決升學,二不解決就業,三不解決職稱,就是使生活多一點色彩,老師說的這些這正是我參加學習的目的。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上了6次課,我也畫了一些畫,從最初不知從何處下筆的最幼稚的畫,到懂得了仔細觀察,知道了如何畫頭發,如何畫眼睛,如何畫鼻子,如何畫脖子、畫嘴唇……雖然我還不能得心應手地把這些理論運用到畫畫兒中去,但是“心中有了”這些畫法,“心中有了”,畫起來就不那么盲目了。除了上課以外,有時也在微信中跟老師交流,老師不吝指教,還在視頻中示范,在這個過程中我受益匪淺,一點一點進步起來,雖然比不上班里那些天分好的同學,但我卻因為進步而繼續畫,因為進步而越來越有興趣。
畫畫兒是個實踐性的技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就的,老師說:“以后就看‘練’了,常說我在家練書法、練畫畫兒、練琴……跟藝術沾邊的都是練出來的。你們應該沒問題的,多大開始練都不晚,練的過程就是享受的過程。練腦,練手,練眼睛,都貫穿在過程里。”
年輕時讀過一首梁上泉的詩,現在還會背:
“搜盡巴山的奇峰,才刻得一座青山。
望斷巴河的流水,才刻得一條河川。
常倚那寨上老松,才有風濤的實感。
久仰那張風古柏,才有蒼郁的體現?!?br> 這首詩說的是雕刻,畫畫和雕刻一樣,是要日積月累才能畫好。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下面把自已這兩個多月畫的畫兒做個總結,給自己辦個“畫展”,給自己一點鼓勵,它們能體現我畫畫兒的過程,而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魯迅說:“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么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畫于2016年12月4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