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軍
根在南陽
在南陽地區的方言土語中(有些詞語在南陽周邊地區甚至中原地區都用),有一些方言土語比現行普通話更生動,更準確,更具有語言表現力。就起語言表達的功能和效果而言,個別方言土語目前我們還找不到完全能夠與之相對應的普通話詞語。如果不信,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根在鄉村
例一、“一頭耙壅子”:什么是“一頭耙壅子”呢?用普通話來講,“一頭耙壅子”就是某個人渾身土氣,沒知識,沒文化沒見識,沒有見過大世面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耙壅子”呢?“耙壅子”就是農民在耙地的時候,掛在耙齒上的那一層的厚厚植物根須、草莖和泥土。耙地的過程中如果不及時把這些東西去掉,耙齒就很難深入土層耙地了。很明顯,用“一頭耙壅子”這個方言土語來說明一個人的土氣、沒知識沒文化,要比普通話更生動,更形象。
例二、“老曳丈”:“曳”和“拽”、“拉”的意思相近,用繩子搭在肩膀上使勁向前拉車叫“曳車”,用繩子搭在肩膀上使勁向前拉動犁子犁地叫“曳犁”。“老曳丈”就是兄弟幾個當中那個沒有妻子兒女、但卻為養活全家人整天出力的光棍漢,普通話中沒有你能夠與這個詞語的意思完全相對應的詞語,“光棍漢”一詞只能表明一個人沒有妻子兒女,不能表明他為全家人無私奉獻出力流汗。如果光棍漢與其他弟兄分家獨自生活,那么他就不叫“老曳丈”了。
例三、“牢把盆兒”:“牢把盆兒”的本意是指雙手緊緊地攥著盆子不丟手,在南陽方言中是表明事情很牢靠的意思,對應的普通話詞語是“牢靠”、“可靠”等等。很顯然,“牢把盆兒”比普通話中相對應的有關詞語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現力。
例四、“茅缸嘴”:“茅缸嘴”是指有些人說話不干不凈,經常愛說臟話,對應的普通話的說法是“說話不文明,經常愛說臟話”。“茅缸”就是過去農村茅廁里的糞缸,“茅缸嘴”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這種說法要比普通話中相對應的語言更具有形象性。
例五、“惡水缸兒”:“惡水缸兒”就是我們常說的受氣筒。“惡水”即泔水,過去飯后的剩菜湯、剩飯和刷鍋水倒在專用的大缸里發酵后被稱為“惡水”,“惡水”可以拌草讓牛吃,也可讓牛單獨飲用。南陽方言中的“惡水缸兒”是指某人無辜被指責而受氣,這同樣是一種比喻性的土語,普通話中很難找到比這個詞語更精煉、更形象的說法。
例六、“麻皮兒”:麻在漚池里漚過之后才能把麻皮揭下來,這種未經梳理、條理不分的麻叫做“麻皮兒”,用來比喻那些糊涂、不明事理或者不論理的人,比如農村人常說某某人“是個麻皮兒”或者“麻皮兒貨”。“麻皮兒”這個方言在表述這一情形時比普通話用語更直接、更形象、更生動。
南陽方言中還有很多詞匯都是這樣,這些方言土語在使用起來比普通話更生動、更形象、更準確、更有表現力,本文只不過是拋磚引玉,有興趣的朋友們都來說說吧,把你最熟悉、認為最生動形象、最有表現力的方言土語說出來。
作者簡介
趙紹軍,南陽理工學院退休教師 ,文旅詩人,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語文教育專家,南陽歷史文化和南陽方言的愛好者和研究者,平生最喜游覽各地山川美景,每游必有詩文,總計撰寫旅游詩500余首和部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