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的圈錢術
文/魏英杰
誰有本事把一部廣告片拍成熱門電影?答案是,變形金剛。
雖然遲來了大半個月,《變形金剛3》依然勁頭十足,短短幾日內(截至7月24日)在中國內陸席卷近4億元票房。而在全球市場,這部電影的總票房目前已超過8億美元,創(chuàng)下了該系列電影的票房新高。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許多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并不高。在豆瓣上,網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評分是7.2,低于變1和變2的分數。在Mtime時光網,網友給這部電影打出了8.6分。但是再看影評,大部分文章想必是作者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狂敲鍵盤打出來的。有網友給影片打了5分,結果被其他人諷刺為“重口味”。而變3被影迷集中攻擊的地方是,導演過于重特效輕故事情節(jié),以及各種廣告滿天飛。
確實如此。許多人想必都是這樣,身臨其境的時候很容易為其中激烈打斗場景而熱血沸騰。可當走出影院,卻似乎又什么都不記得了。這就像帶進影院的那一桶爆米花,嚼著有味道,吃進去了啥都沒有。在變3中,導演給影片設定了美蘇登月競賽的背景,但這個背景且不說有無說服力,實際上對整個故事的進展也沒什么太大意義。這個故事設定的作用,不過是為了把反派人物“御天敵”拉進劇情。
場面恢弘,情節(jié)簡單。這似乎已經成了好萊塢大片的通病,或者慣例。但也可以這么說,人家可能已經厭倦了玩思想,而直接走技術路線了。觀眾走進影院,不就是為了放松心情,圖個樂子嘛。從這點來說,故事情節(jié)單薄,可能并非導演的敗筆,而是有意為之。畢竟,耗資如此巨大的一部電影,找?guī)讉€金牌編劇,大概不是什么難事。何況從畫面制作來看,變3確實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步。就這個方面來講,國產影片和好萊塢的差距可能不止10年。
既然影片思想性并非變3的長處,而技術部分國內電影又難以企及。變3究竟能給國內電影帶來哪些啟示呢?在這方面,這部影片徹底的消費主義以及無所不能的圈錢術,或許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這部電影從頭到腳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而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圈錢。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部汽車廣告片。它把廣告目標對準了青少年這個潛在消費群體。試想,那些看著《變形金剛》電影、玩著變形金剛玩具長大的孩子們,以后誰不會想擁有其中一部汽車?在影片中,各類產品廣告也無處不見。這一次,包括聯(lián)想、伊利、TCL、美特斯邦威等中國品牌也植入了自己的產品廣告。但這還不是《變形金剛》的全部吸金大法。眾所皆知,品牌授權等產品延伸戰(zhàn)略勢必也讓這部影片狠狠撈了一把。
關鍵是,一部圈起錢來如此喪心病狂的電影,為何還能夠吸引全球范圍的狂歡與消費?換句話說,變3在明目張膽地從影迷口袋中掏錢的同時,一定也給了影迷值回票價的東西。僅就國內市場而言,這恐怕不是簡單的“崇洋心理”所能解釋的。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這部電影硬植入或軟插入了什么廣告,它畢竟真真正正地給了觀眾2小時的豪華視聽享受。
商業(yè)電影也有商業(yè)電影的底線,這大概是變3值得國產電影學習的地方。相形之下,許多國產電影總是在勢利媚俗和曲高和寡兩個極端徘徊。有的國產商業(yè)電影渾身上下除了銅臭味還是銅臭味,而有的藝術片卻是以思想的名義藐視公眾,其結果只能是賺了錢卻挨罵,或者兩頭都不討好。當然,這里還不包括以政治的名義賺取票房的那類影片。
有影迷說,變3的主要劇情進展大致是這樣:扯淡;放大妞兒出來賣肉;廣告;打;扯淡;放大妞兒出來賣肉;廣告;打……這似乎說的一點也沒錯。但別忘了,扯淡也有扯淡的藝術。這才是變3圈錢術之所以得逞的秘訣。
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