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是一種草的名字,而為何叫這么乖僻的名字,有人說它:“一莖之上,得風不搖曳,無風偏自動,露出滲透到骨子里的杠頭嘴臉,祖宗們便油然生出一般綿綿不絕的愛意,欣欣然將其定名為獨活”。
【性味】味辛苦,性溫,無毒。
【主治】獨活為風痛要藥,主治頭痛身痛腳痛,機關不利,風濕諸痹。(風痛,游走性的痛)
【別錄】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
【甄權】治諸中風濕冷,奔喘氣逆,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
【好古】去腎間風邪,搜肝風,瀉肝氣,治項強,腰脊痛。
【用量】普通一錢至三錢。
【禁忌】凡血虛發痙,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均屬內癥,均忌,誤用必反劇。(主要用于實痛,不用于虛痛)
【容川】色黑,故兼入少陰經,以達太陽,能散背脊之風寒,同天麻與白頭翁皆有風不動,無風而動。但味太辛,氣太溫,能散風寒,其力勝于天麻,兼能燥濕,但不如天麻之剛柔得中也。
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發軟后再烘至全干即可入藥。
《神農本草經》認為,獨活性平味苦。主治風寒邪氣侵入身體造成的疾病,能迅速消止金屬所致創傷的疼痛,消除血氣擁塞不通,疼痛加劇的狀況;能治療奔豚氣,癲癇、痙病;還能治療女子小腹灼熱疼痛,小便流出白色粘液之癥。
中醫認為,獨活氣味芳香濃烈,適用于祛除風寒濕邪,暢通百脈,通利關節,止痛。如果由于風寒侵入腎造成的奔豚,及風寒造成的癲癇、痙病,獨活也可以治療。臨床上,獨活可以治療嚴重的風、寒、濕、痹、腰、膝病,治療伏風頭疼及外感風寒濕邪而引起的嚴重怕冷、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等。
曾經獨活、羌活兩種中藥不分,造成很多誤解。《本草綱目》認為,獨活、羌活是一類兩種,生于西羌的為羌活,生于其他地區的則為獨活。從作用上講,羌活性溫燥烈,發散力強,主治機體表層游走全身、此起彼伏的丹毒及寒濕邪,因此,羌活適用于風寒在表的頭疼、身痛及人體上部的風濕證。而獨活的辛散力比較和緩,擅長祛除潛伏在身體里的風邪,也可以除濕,所以多用于治療人體下部腰膝筋骨間的風濕病,而且能兼治伏風頭疼。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醇提物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具有拮抗鈣通道阻滯劑受體的活性,有降壓作用;所含的有效成分有解痙、鎮痛、鎮靜和抗菌、抗炎作用;所含的花椒毒素和香柑內酯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臨床報道,用以治療慢性氣管炎,獨活還有一定的鎮咳、平喘作用:取獨活9克,紅糖15克,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l周為一個療程。副作用有頭昏、頭痛、舌發麻、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一般不必停藥;
治療老寒腿——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是1300多年前唐代名醫孫思邈所創,記載于《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風第四》,原文為: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便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
藥物組成是:獨活三兩(唐代的一兩大約是14克)、細辛、秦艽、防風、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茯苓、人參、甘草、川芎、干地黃、當歸、芍藥各二兩。我給大爺開藥時用獨活30克,桑寄生30克,白芍30克,細辛5克,其余均在10克左右,另外加了舒筋活絡的木瓜15克。
本方藥物組成中獨活祛風濕力強,為君藥;配合秦艽、細辛、防風祛風濕,肉桂溫陽止痛;并配伍桑寄生、牛膝、杜仲補肝腎、祛風濕;加四君子湯去白術補氣,四物湯補血,氣血雙補共奏奇效。整體來看獨活寄生湯既祛風濕、止痹痛,又補肝腎,益氣血,標本兼治,效用非常。
獨活還有什么功效?
用獨活與石楠藤、防風、附子等泡酒,適量飲用可治風痹;
與蒼術、防風、細辛、川芎、甘草配伍,水煎服用于治療寒濕腰痛;
以獨活單味藥水煎分服可治產后風;
治頭痛屬少陰者,與細辛、川芎、秦艽、生地、 羌活、防風、甘草合用,名“獨活細辛湯”,水煎服;
用獨活與生地酒浸一宿后,以酒液漱口,可治齒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
我是中醫內科趙醫生,30年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