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對:1 1>2的中藥搭檔,養生治病...
在中藥中,有很多中藥“藥對”,使用時常成對使用,因為他們的這種搭配,會加強藥效,達到1+1>2的效果:
麻黃 桂枝
解表發汗,適用于風寒表實證。
荊芥 防風
祛風解表,適用于感冒表證。
辛夷 蒼耳子
散風寒、通鼻竅,適用于鼻淵病。
蔥白 豆豉
外感表證輕淺者,服后避風 。
菊花 桑葉
疏散風熱,適用于風熱表證。
大黃 芒硝
陽明之燥熱實證。
石膏 知母
清解胃熱,不僅能增強清熱之力,且能救陰。
代赭石 石膏
清熱降逆,適用于胃熱所致嘔吐、吐血病證。
鮮蘆根 鮮竹葉
生津清熱,適用于溫熱病后期熱傷津虛之癥。
甘草 桔梗
利咽喉、排痰,適用于咽喉痛,肺癰成癰期。
金銀花 連翹
清熱解毒,適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期或熱瘡癰證。
魚腥草 野蕎麥根
清肺熱、祛痰濁,適用于痰熱咳嗽、肺癰病。
虎杖 紅藤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適用于熱盛瘀阻的外科病證。
黃連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于瘡毒熱證、血證。
黃連 山梔
清心肝之火,適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證、不寐。
黃柏 知母
治療盆腔濕熱盛、腎陰虧之證型。
鮮石斛 鮮生地
清熱養陰,適用于溫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適用于血瘀血熱證。
鮮茅根 茅花
清熱、止血、生津,適用于陰虛火旺之血證。
藿香 佩蘭
化濕解暑,適用于濕困脾胃、暑濕中阻之病癥。
藿香 豬膽汁
清膽通竅,適用于鼻淵病。
生姜 枳實
消痞除痰,適用于痰氣郁結之胸痹。
制半夏 干姜
散寒化飲、降逆止嘔,適用于寒飲嘔吐、胃痛。
石菖蒲 遠志
寧心、化痰,適用于心虛挾痰之心悸、少寐病證。
制半夏 茯苓
化飲降逆、滲濕利水,適用于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
茯苓 豬苓
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潴留證。
路路通 地龍
清熱利水、通利脈絡,適用于濕熱丹毒病。
馬鞭草 王不留行
活血利水,適用于濕腳氣病。
石打穿 劉寄奴
清熱利水、通絡散結,適用于水熱互結的鼓脹病。
檳榔 茯苓皮
行水退腫,適用于氣滯水停之水腫病。
蜈蚣 白花蛇
祛風、通絡、除痹,適用于久痹病。
威靈仙 葛根
通絡祛風、解痙止痛,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強痛并證。
海桐皮 豨簽草
祛風濕,適用于風濕痹病。
附子 肉桂
溫陽祛寒,適用于命門火衰證。
附子 干姜
溫陽祛寒、溫補脾腎,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之里虛寒證。
桂枝 附子
溫陽固表、溫陽化氣,適用于風濕表虛證、腎陽不足之腰痛。
棗仁 柏子仁
養心安神,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龍骨 牡蠣
鎮驚、收斂,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癇病,滑泄不止諸證。
磁石 珍珠母
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嘔吐、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 蜈蚣
熄風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
地龍 僵蠶
抗癲癇、止痛,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頭痛。
川芎 露蜂房
散風止痛,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全蝎 露蜂房
適用于邪躆脈絡、久治不愈之病證。 有毒,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僵蠶 蟬衣
祛風除疹,適用于風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 牛膝
滋補肝腎、降逆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陳皮 青皮
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 效果較小。
枳實 厚樸
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 效果較大。
香附 川楝子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痛、痛經病。
延胡索 川楝子
理氣、活血、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 治氣滯血瘀。
柴胡 郁金
行氣活血,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痛、閉經病。 長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
疏肝通絡,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 沉香
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 藥力峻猛。
小茴香 沉香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
莪朮 三棱
行氣散血,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雞內金 三棱
消癥瘕、通月經,適用于血瘀型閉莖、癥瘕。
桃仁 紅花
濡潤行散、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證。
五靈脂 蒲黃
利濕祛瘀,適用于瘀濕相兼證。
澤蘭 益母草
活血調經、利尿退腫
乳香 沒藥
活血止痛,適用于血瘀痛證
三七 血竭
祛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水蛭 (蟲亡)蟲
破血消癥,適用于血積癥塊、婦人血積經閉。
麥芽 谷芽
消食健脾,適用于食積不化。
款冬 紫菀
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牡蠣 玄參
軟堅散結、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癭瘤癥。
威靈仙 制半夏
祛痰滌飲,適用于痰飲、濕痰壅滯之咳脹、肺脹病。
黨參 黃芪
益氣、補脾肺,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