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①,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釋詞
①敬而無失:嚴肅認真,不出差錯。
釋義
司馬牛憂,別人都有兄弟,唯獨他沒有。我們也常常會為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事情而憂愁。人皆有你沒有,就會憂?,F在的獨生子女憂不憂?不憂,因為別人也是獨生子女。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從子夏的話來看,司馬牛本有兄弟,但死得早。生不生孩子,是有命的,生了能不能養活長大,也是有命的。人們說儒家是宿命論,引證的就是子夏這句話。
有沒有命呢?有的。命就是通過努力改變不了事情。司馬牛希望有兄弟,他努力就有兄弟了嗎?他爸爸媽媽努力也不一定給他生個兄弟。但是富貴呢?能通過努力改變嗎?既能又不能,儒家總是積極地去改變命運,但有時也是改變不了的。做生意,有的人“億則屢中”,有的人“屢空”。讀書,有的人能考上功名當官,有的人就是與官場無緣。杜甫的詩在唐朝數一數二,可是他就是沒有考上功名,沒有改變平民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思想。如果你努力了,又沒有得到,卻總是不能釋懷,反而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認為社會不公平。儒家的觀點是“盡人事而聽天命”,努力了就行,成不成聽天由命。這不是宿命論,不是消極的,而是自然地、豁達地對待生死富貴,不強求,不以死生富貴為憂,任其自然。君子當憂的是是否“敬而無失,恭而有禮”,若做到了這些,就不必憂。辦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別人做到了恭恭敬敬,禮數周到,做到了這些而得不到富貴,說明問題不是出在你自己,沒關系。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仍得不到富貴,有什么關系呢?而且,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么就會“四海之內皆兄弟”。你對人恭敬有加,禮數周到,別人也會這樣待你,你的朋友就遍布天下。相反,如果做不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別人會對你敬而遠之,即使有兄弟,也會反目成仇,同室操戈。君子推己及人,天下一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儒家很重要的思想。儒者總是那么積極,又是那么豁達,大度。
但是先有了這樣的思想,會不會使人喪失積極性,喪失前進的動力呢?不會的,人總是要追求富貴的,人往高處走,這是人的本性。本性的東西不是一種觀念就可以輕易改變的。觀念常常只是對自己行為自圓其說的一種解釋。儒家學說中并不缺少激勵人進步的話,如果因為子夏說了一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就消極了,那也不是儒學的問題。
12.6 子張問明①。子曰:“浸潤之譖②,膚受之愬③,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④也已矣。”
釋詞
①明:明事理。②譖(zèn):讒言。③愬:誣告。④遠:有遠見。
釋義
浸潤的讒言,點滴而來,日積月累不易察覺。能察“浸潤之譖”,能體察他人“浸潤之譖”背后的目的、深藏的動機,使之行不通,是明白人。聽到或看到他人的誣告控訴,或是不痛不癢,或是有切膚之痛,但自己不采取行動,也是明智的人?!安恍醒伞笨梢越庾魇怪胁煌?,也可以解作自己不采取行動,都是使讒言和誣告不能得逞。讒言與誣告止于智者。進讒言,說別人的壞話,往往沒有好動機。什么事情都可以光明正大指出,當面指出,相互辯論。政治生活應該是公開的,透明的。私人生活能公開的就要公開說,不能公開的私下里也不能說。另外,人總避免不了犯錯誤,一犯錯誤,事事要責怪,也不好。不為聽到讒言和誣告時的即時感受所動,心胸寬闊,看得遠,慮得深,能容得下他人的小錯誤,使讒言和誣告行不通。這是有遠見的人。
歷史上很多君王,心胸狹窄、鼠目寸光,聽信讒言,弄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小人得志,忠良被害。明智的君王,有遠見的君王都能摒讒言,止誣告。國家的政治生活是這樣,一個單位的行政工作是這樣,普通人的私人生活也是這樣,要讓讒言和誣告行不通。
反過來看,讒言、誣告為什么常起作用?因為它使聽信者有切膚之痛,或點滴而來,讓人不易覺察。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摒讒言、止誣告,有智慧的人,有遠見的人,心胸豁達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歷朝歷代總發生殘害忠良的事情,是因為那時沒有一種制度能保障有智慧的人和有遠見的人當君王。民主制度好就好在國家領導人的智慧和心胸是經過人民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