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其他一些信號,如心慌、胸悶、胃漲、腹瀉、肢體少汗或多汗、四肢發(fā)冷、煩燥、面部發(fā)熱、耳鳴、視力減退、眼睛發(fā)脹、心跳過速或過慢、上肢以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等,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后,這些癥狀仍不見好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影響了頸部交感神經,如果不及時治療,后果將很嚴重。
1、總是將頭歪向一側,兩肩不平。
2、頸部置于任何位置都感覺不舒服,可能是頸椎病。
3、發(fā)油較多、多發(fā)較細的頭部脂溢性皮炎、脫發(fā)。
4、兩條腿明顯不一樣長。
5、經常落枕:這是因為頸椎周圍韌帶松馳,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jié)穩(wěn)定的功能,被稱為“頸椎失穩(wěn)”。此時,椎關節(jié)可能已經發(fā)生錯位。如果經常落枕,又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讓椎關節(jié)繼續(xù)失穩(wěn)、錯位、就可能會累及椎間盤,導致頸椎骨質增生,逐漸發(fā)展成嚴重的頸椎病。
6、后頸部疼痛,用手向上拔伸頭頸疼痛減輕,向下加壓則加重多為頸型頸椎病。
6、頸部疼痛并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特別是久治不愈的頭痛或者偏頭痛。
7、毫無來由的上肢麻木、指尖尤其明顯,可能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手指呈放射性疼痛,可能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8、閉眼向左右旋轉頭頸時,感覺偏頭痛或眩暈,多為椎動脈頸椎病。特別是久治不愈的頭暈。有自身或周圍景物向一個方向旋轉的幻覺,身體站立不穩(wěn),感覺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屈伸或旋轉時誘發(fā)。發(fā)作時間可極短暫,也可持續(xù)數小時或更長。眩暈發(fā)作時可伴有耳鳴、惡心嘔吐、出冷汗、心悸心慌、四肢冰冷等癥狀。
9、頸部疼痛并伴有四肢肌力減弱,肌體疼痛,低頭時引發(fā)全身麻木或有“過電”般感覺,多為脊髓型頸椎病,或伴有頸椎椎管狹窄。
10、內科檢查不出異常的胃病:可能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11、頭痛:疼痛部位可位于枕部、枕下部、頂部、顳部、眶周或一側偏頭痛。疼痛的性質可以是隱痛、鈍痛、刺痛、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伴有頭暈、眼脹、眼發(fā)黑、心跳、出汗、惡心嘔吐、耳鳴等癥狀。
12、猝倒:頸椎骨質增生會導致猝倒。當頸椎發(fā)生增生性改變時,會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發(fā)生供血障礙,導致腦供血不足,在猛回頭時,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但是倒地后能夠很快清醒并且站起來。這種情況不會出現意識障礙,也不會留下后遺癥,還會平時出現身體有束縛感,走路可能會突然摔倒,或者退部有打漂的感覺,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為脊髓型頸椎病。此類頸椎病患者,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哎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13、“莫名其妙”的高血壓(低血壓也會):頸椎病會致血壓升高或降低,以血壓升高較為多見,稱頸性高血壓。該病近年有增高趨勢,發(fā)病時表現為發(fā)作性交感神經興奮而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快、頭痛、面色潮紅、出汗等,常常被誤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常伴有頸部疼痛、發(fā)緊、上肢麻木等癥狀。頸性高血壓發(fā)病機理為頸椎病以及頸椎綜合征的繼發(fā)征,以及頸椎周圍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對神經、血管產生擠奪,牽拉刺激交感神經以及頸部動脈,頸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管痙攣導致腦缺血,腦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這種高血壓被稱為“頸性高血壓”,多見于中老年人。
14、吞咽障礙:很少有人把吞咽困難和頸椎病聯系起來,實際情況是:由骨質增生引起的頸椎病,或者由于頸椎病病理性刺激交感神經時,會導致食道痙攣或吞咽困難。有的患者感覺喉部發(fā)癢、有異物感、吞咽困難時,以為是食道癌,但是通過檢查,食道正常。經過CT掃描,才知道是頸椎出現問題,導致吞咽困難。頸椎病導致的吞咽困難,有以下特點:吞咽障礙時輕時重,與頸部位置有關;能夠自行緩解;少數病例伴有吞咽疼痛等。由于這些癥狀和食道癌癥狀相似,如果誤診為食道癌,就會給患者造成精神負擔。所以,出現吞咽困難時,應該進行全面檢查,檢查頸椎是否退化或骨質增生,并進行正確治療。
15、視力障礙:頸椎病會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起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眼睛脹痛、怕光、流淚、瞳孔不等大、視野縮小等。
16、耳鼻咽口部癥狀:鼻部癥狀: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等癥狀;耳部癥狀:有耳鳴、耳聾、耳脹、聽力減退。耳鳴可發(fā)生在單側或雙側,聲如蟬鳴,甚如機器轟鳴;咽部癥狀:有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等;口腔癥狀:開口活動受限、咀嚼時顳下頜關節(jié)痛、關節(jié)活動時有彈響。
17、頸心綜合征:這是由頸背神經后根受頸椎骨刺激和壓迫所致。主要表現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早搏以及心電圖ST段改變等癥狀。這些癥狀容易被誤認為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