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的名字,比涼州來得更晚一些——當然不是因為“2002年”
武威原本是月氏領地,公元前177或176年,西漢呂后時期,莫頓單于派遣右賢王前往河西走廊擊敗月氏,于是河西走廊成為了匈奴的領地。
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的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投降西漢,西漢在其地設立酒泉郡。
公元前111年,西漢分為酒泉郡為三:酒泉、張掖、敦煌三郡;
公元前101年,西漢在酒泉三郡的基礎上設立武威郡,自此河西四郡就形成了。這就是武威名字的來源。
武威的地理位置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漢武帝分西漢為十三州,每州設立一個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分別為:司隸校尉部(即京畿)、豫州、翼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益州、并州、朔方、幽州、交趾等。。涼州刺史部,是十三刺史部之一。
涼州刺史部管轄9個郡:隴西、金城、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定等。
由此可見,十三刺史部的作用有點類似今天的行省,是中央和郡縣之間的一個非正式調節(jié)機構。武威只是一個郡名,涼州則是一個“省名”。武威包括在涼州里。
涼州一名的意思是:
“
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
公元189年東漢十三刺史部地圖
五胡十六國時,涼州在張軌的領導下,成為了當時沒有戰(zhàn)亂、有著60年和平的后方,成為中原漢人在南遷、東遷兩個選擇之外的第三個選擇地。當時涼州成為了中原人民西遷的“避難治國”。當時的涼州因為從中原避難的人之多,被號稱為“日月相繼”。當時有民謠:
“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
北魏時,魏太武帝在滅北涼后,為加強和西域的聯(lián)系,加強控制,廢涼州改設為敦煌鎮(zhèn)。490年,北魏重新設立涼州。西魏時將涼州一分為二:涼州、西涼州。北周時改涼州為涼州總管府。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將西涼州和涼州總管府合并為涼州,后來隋煬帝將涼州改為武威郡。
唐朝時:李淵先是改武威郡為涼州總管府,后改為涼州都督府;唐高宗時改為涼州大都督府,后改為涼州中都督府;唐玄宗時改涼州中都督府為武威郡;唐肅宗時改武威郡為涼州。
五代北宋初時,涼州大部分地區(qū)被吐蕃統(tǒng)治,部分地區(qū)為當?shù)睾缽娮灾危环Q為西涼府,又名河西軍。黨項人建立西夏后,涼州成為西夏的主要疆域。
元朝時,改涼州為永昌路——倒也符合絲綢之路的稱號和意義
明清時期為涼州府。
民國時為河西道,后改稱甘涼道。
1、涼州和武威出現(xiàn)的時間差不多,只有5年之差;
2、隋煬帝和唐玄宗均改涼州為武威,這是武威被稱呼為涼州的直接歷史原因;
3、明朝時武威被設立為涼州衛(wèi),清朝雍正時改武威為涼州府,這是武威被稱呼為涼州的習慣性原因。
每天原創(chuàng),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