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的選項代號填入題后括號中。)
1.官渡之戰前,曹操占據( )
A.河南一帶 B.河西走廊 C.四川地區 D.長江中下游一帶
2.赤壁之戰中,指揮聯軍火攻曹軍的是( )
A.孫權 B.劉備 C.諸葛亮 D.周瑜
3.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指的是( )
A.曹操 B.周瑜 C.孫權 D.諸葛亮
4.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
A.淝水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巨鹿之戰
5.三國鼎立形成后,整體實力最強的是( )
A.東漢 B.曹魏 C.蜀漢 D.東吳
6.三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發展生產,在吳國最發達的是( )
A.紡織業 B.造船業 C.制瓷業 D.農業
7.西晉的都城在( )
A.洛陽 B.長安 C.東京 D.建康
8.五胡內遷后,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 )
A.匈奴 B.鮮卑 C.羯 D.氐
9.滅亡西晉王朝的民族是( )
A.匈奴 B.鮮卑 C.羯族 D.氐族
1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成全國短暫統一的政權是( )
A.北魏 B.西晉 C.東晉 D.前秦
11.下列關于淝水之戰后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北方少數民族繼續內遷 B.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
C.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D.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
12.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雨量充沛,氣候較熱 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勞 D.大量北方人遷到江南
13.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開始于( )
A.東漢末年 B.西晉初年 C.前秦時期 D.南朝時期
14.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是在(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15.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個少數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 B.羯族 C.鮮卑族 D.氐族
16.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 )
A.長安 B.洛陽 C.建康 D.成都
17.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為姓( )
A.賀 B.穆 C.劉 D.元
18.祖沖之在數學領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
A.造出了千里船 B.利用并發展了前人創造的“割圓術”
C.寫了一部數學著作《綴術》 D.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
19.圓周率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 )
A.800多年 B.近1000年 C.1100多年 D.1300多年
20.介紹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技術和方法的北朝科學家是( )
A.祖沖之 B.酈道元 C.賈思勰 D.張衡
21.南北朝時期,對江河山川、風土人情介紹最詳實的書籍是( )
A.《水經注》 B.《綴術》 C.《齊民要術》 D.《脈經》
22.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是在( )
A.西漢初年 B.東漢末年 C.魏晉時期 D.南北朝時期
23.中國歷史上被后人稱為“書圣”的是( )
A.顧愷之 B.王羲之 C.范縝 D.張衡
24.顧愷之創作的代表作有( )
A.《蘭亭序》 B.《洛神賦圖》 C.《屈原像》 D.《奔馬圖》
25.龍門石窟位于( )
A.山西大同 B.甘肅敦煌 C.新疆庫車 D.河南洛陽
二、非選擇題(50分)
26.識圖題:結合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此圖隱含的一個成語典故是什么?
②隆中茅屋高臥之人是誰?
③他一生中最大的作為是什么?
④唐代詩人杜甫是如何評價他的?
27.下圖是《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形勢圖》,請將圖中的A、B、C、D、E所代表的少數民族名稱,分別填寫到下面的橫線上。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形勢圖
A. B. C. D. E. .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書》
①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②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③根據材料內容,說出“魏主”的姓應改為什么姓?
④根據所學的知識,請你對“魏王”的這種做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29.觀察下圖,回答問題:
①這是哪一書法的摹本?此書法在書法史上有何美譽?
②此書法創作者是誰?生活在哪個朝代?
③他的字有何特點?后人對他的尊稱是什么?
綜合測評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的選項代號填入題后括號中。)
1.為統一南北,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征討的對象是( )
①劉表 ②劉備 ③諸葛亮 ④孫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次作戰中,得到勝敗兩種不同結果的人是( )
A.袁紹 B.曹操 C.劉備 D.孫權
3.“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人是( )
A.劉備 B.周瑜 C.孫權 D.曹操
4.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共同點是( )
A.都發生在北方 B.都是曹操取得勝利
C.都是以少勝多 D.都是曹操軍隊人數占優勢
5.三國時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續的決定性因素是( )
A.吳蜀聯合對抗曹操 B.司馬炎奪權影響魏國統一
C.三國經濟發展形成相對均勢 D.曹魏的國力日漸強大
6.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吳國最發達的是( )
A.冶鐵業 B.造船業 C.制瓷業 D.絲織業
7.三國時期經濟得以恢復的共同原因是( )
A.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 B.民族融合的加強
C.開墾荒地 D.統治者致力于恢復發展經濟
8.三國時期,魏、蜀、吳統治者都積極發展經濟,其主要動機是( )
A.改變東漢后期的經濟狀況 B.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C.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D.滿足軍事斗爭的需要
9.三國時期,吳國船隊就到達了臺灣,當時的臺灣稱( )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臺州
10.建立西晉,結束三國鼎立分裂局面的是( )
A.曹丕 B.司馬炎 C.司馬睿 D.司馬懿
11.西晉能夠形成統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經濟的開發
C.地方割據勢力的衰落 D.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2.下列內容體現出西晉時期歷史狀況的是( )
①篡權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統一 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 ④被農民起義推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3.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的主要有( )
A.鮮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鮮卑、羯、氐、羌
C.烏孫、鮮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烏孫、鮮卑、氐
14.“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出自于中國古代史上的( )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15.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只統一過北方地區的政權有( )
①曹魏 ②西晉 ③前秦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是( )
A.滿足都城的糧食需要 B.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促進民族大融合
17.在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統治者學習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內容是( )
A.在朝廷中必須用漢語 B.把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
C.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D.遷都洛陽
1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是( )
A.擴大了統治區域 B.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魏成為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 D.完成了對南北方的統一
19.小美想寫北魏題材的小論文,擬了以下幾個題目,其中有錯誤的是( )
A.《北魏統一了全國》 B.《胡人漢服與漢人胡食》
C.《從平城到洛陽》 D.《人口遷徙與民族融合》
20.下列對江南經濟開發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人口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
C.南方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D.孝文帝改革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21.祖沖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著寫了《齊民要術》 B.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C.發明了一些農具 D.創造了“割圓術”
2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秦兵馬俑 B.書法和繪畫 C.祖沖之的圓周率 D.石窟藝術
23.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是( )
A.《綴術》 B.《水經注》 C.《蘭亭序》 D.《齊民要術》
24.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開鑿于( )
A.三國時期 B.西晉時期 C.東晉時期 D.北朝時期
25.對南北朝石窟藝術的表述,最能體現當時社會發展特點的是( )
①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藝術傳統 ②體現了田園詩意境 ③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優點④兼容道教藝術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選擇題(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廣人稀……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
──《漢書》
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宋書》
請回答:
(1)材料二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與材料一相比,出現了什么變化?
(2)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27.下列為圖畫故事梗概,請判斷正誤。
公元200年,袁紹發兵南下,企圖完成統一戰爭,但在赤壁一帶遭遇孫劉聯軍的頑強阻擊。由于北軍不習水戰,經不住黃河之水對戰船的沖擊,所以采取連環計策,把戰船的鐵鏈統統連了起來。這一致命的弱點被曹操部將黃蓋發現后,他建議用詐降計和火攻策破之。一天夜里,東北風起,十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船乘著風勢駛向南岸。沖天大火很快蔓延開來,并波及到岸邊的營寨,袁軍大敗,損失人馬過半。袁紹捶胸頓足:“本想統一天下,不想遭此慘敗,唉……倒便宜了曹阿瞞這小子。只有先回北方休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段故事敘述中有許多錯誤,你能說出至少6處嗎?
28.閱讀下列引自《資治通鑒》的一段史料,回答問題。
秦王(苻)堅與陽平公(苻)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軍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師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等引兵渡水擊之……秦兵遂潰……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請問答:
(1)這兩段材料敘述的是歷史上哪一件大事?它發生在哪一年?
(2)這里的“秦”是由哪個民族的統治者建立的?
(3)這里的“晉”史稱什么?是由何人建立的?
(4)此戰產生了什么影響?
單元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的選項代號填入題后的括號內)
1.以下戰例屬于火攻致勝的是( )
①巨鹿之戰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三國時期輔佐劉備成就三分天下的是( )
A.王猛 B.諸葛亮 C.徐庶 D.周瑜
3.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中不包括( )
A.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B.造船業發達
C.修建許多水利工程 D.絲織業興旺
4.280年,統一南北結束分裂局面的是( )
A.曹魏 B.蜀漢 C.東吳 D.西晉
5.下列王朝沒在洛陽定都的是( )
A.曹魏 B.西晉 C.前秦 D.北魏
6.下列不屬于曹魏、西晉共同點的是( )
A.通過權臣篡位建立 B.都城在洛陽
C.一開始即十分腐敗 D.短命而亡
7.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陸續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有( )
A.鮮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鮮卑、羯、氐、羌
C.烏孫、鮮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烏孫、鮮卑、氐
8.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有( )
①吳 ②前秦 ③東晉 ④北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南北朝時期南朝比北朝存續時間( )
A.要早要長 B.要晚要短 C.正好相等 D.要晚要長
10.下列對淝水之戰的結果描述準確的是( )
①前秦的統治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③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 ④東晉歷史結束,南朝歷史開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在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統治者學習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是( )
A.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 B.把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
C.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D.遷都洛陽
12.一位西域商人來到北魏都城洛陽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
A.宮殿巍峨屋宇華麗 B.佛教寺院數以千計
C.市場匯集四方商人 D.滿街都是說鮮卑語的漢族人
13.下列對三國以前江南地區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許多地區非常落后 B.經濟發達戰亂較多
C.戰爭較少社會安定 D.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14.東晉和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產工具先進 B.南方自然條件好
C.南方統治者施仁政 D.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
15.小明揮舞著手中的一本正版線裝書高喊:早在南北朝時期,三峽兩岸的猿猴就非常多。他依據的這本書是( )
A.《綴術》 B.《水經注》 C.《齊民要術》 D.《蘭亭序》
16.對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的表述,最能體現當時社會發展特點的是( )
①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藝術傳統 ②體現了田園詩意境
③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優點 ④兼容道教藝術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下列成語跟前秦皇帝苻堅無關的是( )
A.投鞭斷流 B.破釜沉舟 C.草木皆兵 D.風聲鶴唳
18.魏晉南北朝時期統一過北方的王朝不包括( )
A.曹魏 B.前秦 C.東晉 D.北魏
19.小華想寫北魏題材的小論文,但下面哪一個標題不能選( )
A.《北魏統一全國》 B.《胡人漢服與漢人胡食》
C.《從平城到洛陽》 D.《人口遷徙與民族融合》
20.標志著南朝歷史開始的年代是(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2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秦兵馬俑 B.書法和繪畫 C.祖沖之的圓周率 D.石窟藝術
22.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
A.《水經注》 B.《綴術》 C.《齊民要術》 D.《脈經》
23.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是在( )
A.西漢初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南北朝時期
24.其成就獲得“遒媚勁健,絕代更無”贊美的人是( )
A.祖沖之 B.賈思勰 C.酈道元 D.王羲之
25.南北朝時期兩大著名的石窟是( )
①龍門石窟 ②敦煌莫高窟 ③云岡石窟 ④麥積山石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制表題(本大題12分)
26.依據“三國鼎立形勢圖”,按國家名稱、建立時間、開國帝王、都城名稱等相關信息設計一個表格,體會圖表歸類的妙用。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12分)
27.閱讀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書》
(1)魏主是誰?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變化?
(3)改姓應該發生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后?
(4)造成這一歷史事件出現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四、問答題(本大題12分)
28.淝水之戰時的兵力對比,前秦對東晉擁有十比一的絕對優勢,卻不能統一江南,苻堅釀成失敗悲劇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舉出多少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
五、開放探究題(本大題2小題,第29小題6分,第30小題8分,共14分)
29.看圖回答問題。
圖一 圖二
看后請回答:
(1)兩幅圖片中各隱藏著一個什么成語?
(2)兩幅圖片中戴冠之人分別是誰?
(3)他們身邊曾經都有一位治世能臣,分別是誰?
(4)在能臣輔佐下,兩位戴冠之人曾經成就了什么樣的霸業?
30.下面是用算籌擺的兩組數字:
(1)在括號里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法寫出數籌表示的數字。
(2)你能否用算籌法擺出上述兩組數字的和是多少?
(3)你對用算籌來計算圓周率有什么最直觀的感受?
(4)你覺得祖沖之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