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特·貝克(Janet Baker,1933-)英國女中音歌唱家。曾師從伊賽普、圣·克勒和洛蒂·雷曼學習聲樂。1959年獲皇家音樂學院皇后獎。1965年成功地扮演了《狄東與伊尼阿斯》中的狄東,正式開始其歌唱生涯。后往返演出于英美各地及其他國家,是藝術歌曲和清唱劇演唱家,也曾在一些歌劇中任主角。她演唱時高度重視詞意曲情的詮釋表達,嗓音優美,表情細致,吐字清晰。1977年英國女王授予她英國皇家婦女大綬勛章。
“世上沒有尤麗狄茜我怎能活”(Che farò sen za Euridice)選自格魯克三幕歌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克里斯托夫·格魯克(1714年7月2日~1787年11月15日)德國作曲家,祖籍波希米亞。父親以畜牧森林為業,從不鼓勵他玩樂器。十八歲赴布拉格以唱歌為生,經獲貴族資助赴維也納與意大利學音樂,在米蘭拜桑馬替尼(Giovanni Samnartini)為師,學習歌劇寫作,四年內完成若干部歌劇。1745年赴倫敦,結識亨德爾。此后十五年遍歷歐洲各地,指揮寫作歌劇,多半為應酬之作。1760年,舞劇大師Jean Georges Noverre發表文章抨擊專為展示歌喉與舞藝的歌舞劇,他認為音樂與舞蹈應為故事與劇情服務。這種觀念對格魯克影響至大。
1761年完成的新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就是他身體力行的結果。此劇取材自古希臘悲劇奧菲斯(Orpheus)的故事,感人的劇情,配上杰出的音樂,使它的首演非常成功。他又為文攻擊喜好炫耀的意大利歌劇,認為“音樂應切合劇情,而不應以無謂的裝飾破壞劇情”。70年代的作品也都以希臘軼事為題材,使他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歌劇作家。格魯克的作品一直到現在仍不斷上演。格魯克的優點在于成功的表現戲劇化的音樂,配器大膽而多變化,與韋伯、柏遼斯、瓦格納頗為相似。他在對位與樂曲結構上不乏缺點,卻構成他的特色之一。柏遼斯與瓦格納在不同層次上都可稱為格魯克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