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究竟什么是“末位淘汰”?
2、企業是否要導入“末位淘汰”?
3、企業如何導入“末位淘汰”?
一、什么是“末位淘汰”
在進行科學的定義之前,看一下不同企業的做法:上面說的現代城,采用的是排序法,即不論有多優秀的群體,總有人被淘汰出局;如果說這種做法不成功(網上很多評論傾向這種觀點),ge的活力曲線實際如出一轍:每年評價為最差的10%的人員,要離開ge,ge是成功的,企業界很多看過《杰克•韋爾奇自傳》的人,對其活力曲線沒有不佩服的;海爾的“三工并存、動態轉換”和許繼集團的“5•8”淘汰,以及萬向集團的“階梯式用工、動態式管理”和山東濰坊電業局的“分線管理”,采用的是內部勞動力市場的辦法,這也是何凡興教授主張的一種溫和的解決辦法,或者說是中國企業一種成功的做法。
“末位淘汰”首先要有末位,像一句俗語所說的“十個指頭有長短”,員工之間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按不同的維度來排序,排序的結果會不一樣,但總存在一個末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排序的標準不一樣時,末位的人員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末位與排序標準密切相關,與排序標準或者說排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有關。
其次,就是淘汰問題,不管內部淘汰和外部淘汰,并不是說淘汰員工天生就不行。人與崗位的合理匹配永遠是人力資源追求的理想狀態,是一個無窮逼近合理的過程,因此,員工不適合現在崗位的競爭,或者說,企業內部某一職位上的競爭處于不利的地位,很大可能是員工沒有找到適應自己的工作。如一個紀律性強和良好服從意識的員工,可能適宜做生產人員,但不宜從事市場創新工作。如果一開始進入企業后,就從事他不擅長的企劃工作,必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另一方面,淘汰也不是簡單的將員工踢出原崗位,企業可以視自己的能力和員工的特點,協助員工發揮其優勢,找到新的工作崗位。但這并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這樣做,其對應付的義務和責任不違反勞動法或合同的合約即可。
基于上述討論,對企業“末位淘汰”界定如下:企業為滿足競爭的需要,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對員工進行合理排序,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實行獎優罰劣,對排名在后面的員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調崗、降職、降薪或下崗、辭退的行為。其目的是促進在崗者激發工作潛力,為企業獲得競爭力。
二、企業是否要導入“末位淘汰”
不論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在企業內部實現優勝劣汰的機制,還是將不合格員工淘汰出企業,其背后的實際假設是:企業的價值由員工創造,員工創造價值的能力有高低、大小有分別,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員工創造的價值競爭,用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即其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差異大小,決定了企業在競爭中的相對位置。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本身是崇尚競爭的,“優勝劣汰”是運作規律。這種運作規律,因為前面提到的勞動創造價值的邏輯,必然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到體現:不論企業實現末位淘汰與否,市場都會給出選擇的??企業倒閉和破產時,裁員、人員分流、失業等現象,實際是市場為企業所做的“末位淘汰”。規律面前是平等,既然企業受優勝劣汰的規律支配,既然企業的價值由員工創造,員工也就應當受這個規律的支配。
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在邏輯也需要在企業實行末位淘汰制度。“選、育、用、留”是目前企業通常說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四大職能。這個職能體系中,沒有突出“裁”,即吐故納新。這建立在招聘時,選拔的就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剩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就是如何用好員工及怎樣培訓和留住員工,除非員工主動跳槽。但實際上,任何先進的選人程序和工具,都存在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總有員工跳槽的現象發生。企業推行“末位淘汰”制度,實際是在增強企業人力資源的彈性,主動淘汰不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員,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這么說,企業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淘汰機制。但具體到每一個企業,是否有必要,還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企業發展的規模:一般來說,小企業,這種需求弱于大的企業。主要原因在小企業易于管理;
2、企業所在行業的競爭程度;一般而言,壟斷性行業的需求弱于競爭性行業。主要原因是缺乏競爭的壓力和變革的動力;
3、企業的文化條件:在管理中,崇尚“y理論”的企業,相對其他人性假設的企業,導入末位淘汰的需求較弱。主要原因在于強調的管理基礎不一樣,如日本的企業,強調的是團隊的技能和合作,較少實行嚴格意義上的末位淘汰,即將員工淘汰出企業,更多的是內部的崗位調配和輪換。
企業可視自己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實施成本,決定是否引入“末位淘汰”制度。
三、如何導入“末位淘汰”
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自己的客戶創造價值的,并通過自己創造的價值,來回報自己、客戶、員工和社區等。都希望自己能在競爭中取勝,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努力和高效的工作。很多企業認可“末位淘汰”,也希望建立“末位淘汰”機制,但在怎樣導入這個制度上,缺乏經驗。只是葉公好龍,流于形式,很少有動真格的。
(一)基礎工作
決策中心統一認識可以由企業的總裁發起,也可以由先見之明的成員發起,組織討論,解除有關疑慮,以堅定決策中心成員的信心。
之所以要從決策中心開始,是因為末位淘汰從一開始就應該是自上而下的一場變革,需要強力推動的。并由決策層向管理層下達指令,并由管理層的高層、中層到基層逐步傳達,確保整個決策信息傳達合乎要求。而不是草率從事,簡單處理。
2、正確認識什么是對員工負責:什么是對員工負責,這和什么是對孩子負責道理是一樣的。有遠見的父母會在照顧好孩子的身體和營養的同時,培養其獨立的精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企業對員工,也面臨這個問題,有的企業總認為把員工清理出去是殘酷的,是不人道的。但沒有想,員工在現在崗位上找不到感覺,發揮不了自己的優勢的問題和痛苦。沒有考慮到員工如果邁開了一步,找到了一個發揮自己才干的職業后,不斷成和進步的快樂。
所以,這個問題需要澄清認識,杰克•韋爾奇在他的自傳中也談到“有些人認為,把我們員工中底部的10%清除出去是殘酷或者野蠻的行徑。事實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在我看來,讓一個人待在一個他不能成長和進步的環境中,才是真正的野蠻行徑或者‘假慈悲‘。先讓一個人等著,什么也不說,直到最后出了事,實在不行了,不得不說了,這時候才告訴大家:‘你走吧,這地方不適合你。‘而此時他的工作選擇機會已經很有限了,而且還要供養孩子上學,還要支付大額的住房按揭貸款。這才是真正的殘酷”。
(三)實施環節:
1、變革的方法論:變革工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暴風驟雨式的;一種是和風細雨式的;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對決定導入“末位淘汰”的企業來說,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的。包括建立基礎――決定適用對象――時機選擇;首先要結合企業的特點,設計好考核制度和內部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方式。選擇一個代表性的部門開始試點,由試點的示范效應再推廣到其他的部門;也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宣傳、溝通來完成。
2、時機選擇的問題:一種觀點傾向于在企業景氣的時候,建立末位淘汰機制,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業界環境不景氣的時候,籍行業性裁員一起,建立末位淘汰機制。前者在操作上,企業可以從容的按部就班的實施變革,但推行較難;后者的優點是有行業范例,用典需重,由重入輕,易于推行。但操作不慎,不利于員工一起,同心協力,共度難關。因此,在考慮具體時機時,關鍵不是看經營的好壞,而是看上述的基礎工作做得怎樣;基礎工作做好了,時機就成熟了。
3、輿論導向問題:宣傳是需要統一口徑的,需要有一定政策理解能力的部門來組織和實施,如人力資源部門。包括答疑、培訓;要引導企業上下用一種積極的態度看待變革,看待末位淘汰工作。宣傳時,不妨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宣傳計劃。
4、制度的落實問題: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和配套的相應制度,如內部崗位輪換制度、職位晉升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等;建立溝通制度和保障制度,以確保工作順利推行和末位淘汰制度的落實。
5、文化的變革:企業上下,要建立一種積極的文化,對末位淘汰來說,不能是單純的為了分配現有的蛋糕,不是象前幾年有些單位要搞下崗一樣,目的是為了少一點人分配現有的蛋糕;推行末位淘汰的出發點,不能定位如此,而是要考慮到企業如何做大的問題,企業如何做強的問題,是解決企業價值最大化問題;不管是管理者和員工,都要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變革,看待變革中的問題。
6、建立沖突解決機制:企業設立相應的投訴渠道和調查取證渠道,建立由直線主管、人力資源部門和投訴渠道組成一個解決沖突的體制。并界定好各自的職責和責任,確保工作能夠落實企業決策中心的精神;確保末位淘汰不發生激烈的反彈。
7、從核心崗位開始:在末位淘汰時,要注意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為末位淘汰制度是一把雙刃劍,操作不慎有可能影響士氣。核心崗位是指核心業務所決定的崗位,如銷售型的公司,象現代城,銷售崗位就是核心崗位,末位淘汰就從銷售代表開始;技術型的公司,研發崗位是核心崗位,末位淘汰就從研發職位開始;服務型的企業,服務崗位是核心崗位,末位淘汰從服務崗位開始;生產型的企業,核心崗位就是生產崗位,末位淘汰就從生產人員開始。
有的企業末位淘汰從輔助人員開始,或者是所有崗位都實行末位淘汰,這種做法,實際是一種急于降低人力成本的做法,不利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因為,一方面,輔助人員如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人員,在變革中將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溝通、釋疑等工作。如果一開始,這些人員都顧慮自己,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盤。會暗中鼓搗妨礙末位淘汰工作的落實。
同樣,管理崗位的人員同樣也有此顧慮。
另一方面,從核心崗位開始,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崗位人員的管理,促進核心業務能力的提升;核心崗位激活了,核心業務有改進,末位淘汰的效果顯現,能夠產生示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