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元換來的“行政助理”
“有的招聘單位很會‘忽悠’人”,一提起找工作,正忙著四處應聘的張遷總不忘提醒同伴“千萬要小心”。
張遷是南京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2007屆畢業生。春節后,在一家專業招聘網站上,他發現臺灣某管理咨詢機構福州分公司正在大規模招聘,其中“行政助理”一職吸引了他。張遷立刻打電話詢問該崗位具體工作內容,對方告知“是協助主管開展戰略、營運等方面的管理咨詢工作”。這恰恰是張遷所感興趣的,更讓他興奮的是,當對方了解到自己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時,并沒有表示拒絕。對于南方的管理咨詢行業,張遷心儀已久,再說這又是家有臺資背景的企業,他相信在這里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張遷趕緊投了簡歷,不久,他就收到了公司要求兩周后面試的通知,于是張遷從徐州老家趕往福州。順利通過初試后,他參加了公司成功學方面兩天時間的培訓。培訓結束,便是復試,張遷再次成功闖關。接下來的一周,公司又安排了營銷學習。張遷納悶,“行政助理”為何偏偏重點學習銷售?一主管告訴他,行政助理需要每天與各類企業溝通,看對方是否有培訓需要。關于薪金問題,主管此時不再含含糊糊,而是明確表示,每月薪酬根據業績——跟客戶簽訂的定單經額提成。張遷此時如夢方醒,“行政助理”其實就是銷售人員。此次面試食宿交通等花費了2000多元,獲得的卻是一個沒有興趣的銷售崗位,考慮再三,張遷選擇了放棄,“銷售不是我的奮斗方向”。浪費了一個多月應聘的黃金時間,他不得不重新投入到求職大軍中去了。
年薪6萬=月薪1500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四的翟旭,則比張遷幸運的多,雖然也經歷了招聘企業的“非誠信”待遇,但沒有太大損失。“6萬至10萬年薪誠聘網站建設精英”,4月初南京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招聘啟事打動了翟旭。翟旭憑借在校時多次開發電子商務網站的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通過了考核。正式簽約時,招聘啟事上的“6萬至10萬年薪”變成了月薪1500元。人事經理告訴他,1500元是基本工資,還有培訓費用、體檢費用、年底獎金及各類保險福利費用等等。翟旭大吃一驚,各種費用加一塊,怎么算也不夠年薪6萬啊。
人力資源主管揭秘
待就業人數遠大于市場空缺崗位數量,應屆畢業生薪資低廉,用人單位何必還要通過非誠信手段招聘呢?在南京某地產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四年的孫小姐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以“行政助理”名稱招銷售人員的這類行為,圈子里“叫做‘職位包裝’”,是“用特別的概念、詞匯稱呼某個崗位,多用于對營銷崗位的招聘,如健康咨詢師就是保健品推銷員,理財顧問就是信用卡推銷員。”因為市場對銷售類人才需求量較大,而非應屆畢業生多數不愿意從事,孫小姐透露,“很多畢業生都覺得做銷售人員沒地位、太辛苦,因此企業招聘銷售人員有一定的難度,而把崗位換個名稱,應聘就更容易接受,等到崗后,就算不想做,一段時間后多數人也會適應的。”
“職位包裝”是招錄“技巧”之一,另一種“技巧”則是“待遇注水”。“待遇注水,講白了,就是企業想以少的付出,招來過硬的人才。”招聘廣告說給年薪5萬、6萬,只是吸引求職者的一種手段。孫小姐說,企業雖然口頭承諾求職者將得到豐厚待遇,但到年底HR(人力資源主管)也會以種種理由拒絕兌現。
就業指導專家分析
對于上述現象,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市場部部長蔣晨陽向記者分析:“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力資源水平較低的企業在招聘當中可能對崗位等信息描述不完整、不規范,不排除一些企業對應聘者存在誤導。”
長期從事行政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研究的南農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翟以平教授認為,“這是市場不成熟、不完善的現象”,除了與部分企業管理理念落后、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低外,“還與法制建設滯后有關。”
求職者該如何應對
用人單位招聘環節中出現的上述非誠信現象,真的“不違法、不違規”,真的沒人管嗎?
記者致電江蘇省勞動保障監察總隊,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不在監察受理范圍”。對方稱“監察部門受理已訂立勞動關系的投訴”,而上述情況“若認為受到招聘單位欺詐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該工作人員提醒應聘者,在求職過程中,要注意對相關證據的保留,以便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舉證。
如何防范招聘“欺詐”?蔣晨陽部長建議,“應屆畢業生要提高鑒別能力”,“在校生要多接觸社會,盡早對自己作出職業定位,明確一到兩個大類崗位的具體描述”。他為廣大應聘者支招,應用合同約束用人單位、保障自身權益,“在沒簽合同之前,很多東西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最關鍵的是合同”。翟以平教授則呼吁政府部門,“通過法制建設,依靠來自市場外部的力量強制規范市場行為”,另外“還需要在社會道德層面上建設和重構市場行為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