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教育措施)。
2.起源學說
(1)神話起源說
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這種觀點。
(2)生物起源說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教育起源于動物的本能行為。代表人物:法國利托爾諾、英國沛西·能。
(3)心理起源說
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國孟祿。
(4)勞動起源說
教育起源于勞動,代表人物:蘇聯米丁斯基和凱洛夫。
考點2 教育的發展階段
(1)古代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① 奴隸社會的教育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就出現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即學校。
a.中國
我國是歷史上最早出現學校教育的國家。
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西周時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
教育內容上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簡單數量計算教育。
這一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鬃铀綄W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 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促進了百家爭鳴盛況的形成。
b.歐洲
教育內容幾乎全是軍事體育訓練,如賽跑、跳躍、角斗、騎馬、投擲等,軍人與武士。
雅典教育重視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才。
奴隸社會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工具,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② 封建社會的教育
a.中國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開始,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八股文被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
在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被地主階級所壟斷,不僅具有階級性,還有鮮明的等級性;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教育方法是崇尚書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育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b.歐洲
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士和僧侶,又稱僧侶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而且各科都貫穿神學。
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又稱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2)近代教育
① 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 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③ 教育的世俗化
④ 教育的法制化
(3)現代教育
① 資本主義教育
一方面,教育教學活動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機器大工業的生產,也為勞動人民提供了入學的機會。
② 社會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權由勞動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階級性,教育成為促進全體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的工具。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教育。社會主義學校培養的主要是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③20世紀以后的教育
20世紀后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教育的終身化
最早是由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來倡導“活到老、學到老”。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內涵包括: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師生關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動和教育內容組織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考點3 國內外著名教育家代表著作及教育思想
1.中國古代時期
(1)孔子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并興辦私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原則的人。他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 隅反,則不復也”。
(2)孟子
孟子從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出發,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明人倫”的“治人”的“勞心者”。
(3)墨子
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著重大貢獻。
首先,他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一體。其次,他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
再次,他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墨子是中外第一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最后,他強調學以致用。
(4)荀子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
(5)韓愈
① 要善于識別人才、培養人才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 提倡勤奮刻苦、獨立思考 “業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③ 重視師道和學無常師
韓愈的《師說》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它闡述了師道的重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p>
(6)朱熹
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① 重視家庭教育與小學教育
② 重視教學與讀書方法
(7)《學記》
《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獻,著名教育觀點有:“教學相長,及時而教”“不陵節而施”“長善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等。
2.西方古代時期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教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首創了“蘇格拉底問答法”,又稱“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
(2)柏拉圖
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里,其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盧梭曾盛贊《理想國》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亞里士多德
其教育觀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有大量反映。
(4)昆體良
《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教育》、《論演說家的培養》)一書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統的教學方法論著。
3.國內外近現代時期
(1)夸美紐斯
著作《大教學論》(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是教育學開始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2)盧梭
盧梭的代表作為《愛彌兒》。
(3)康德
著作《康德論教育》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
(4)裴斯泰洛齊
代表作是《林哈德與葛篤德》。
他認為,教育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
(5)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體現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話》中。
①“白板說”
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② 紳士教育
紳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6)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1806年)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① 教育目的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② 四段教學法
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可以按照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步去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四段教學法”。
③“三中心”
傳統教育“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7)杜威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分別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
新教育“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8)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派
克魯普斯卡婭的《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最早探討教育學問題的著作。它根據馬 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論述了在蘇聯實施綜合技術教育的問題。而由當時的教育部長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對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家楊賢江寫的《新教育大綱》(1930年版)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9)晏陽初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獨具特色的鄉村教育思想。
(10)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②“社會即學?!?/p>
③“教學做合一”
(11)陳鶴琴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的早期教育觀念。
考點4 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
1.人的發展的含義及其規律性
人的身心發展包括人的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從出生到成人,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個體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
心發展的階段性,它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3)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由于遺傳、環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征上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性。
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每個個體的身心發展狀況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個體的身心發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種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不均衡發展,另外一種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發展,教育中,要抓住“關鍵期”及時、適時施教。
(5)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是指不同的機體能力可以互相補償的特性。
2.影響人的發展的主要因素
(1)遺傳
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
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征,心理學家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的爬梯試驗可以證明。
(2)環境
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離開了外部的環境,再好的遺傳素質也難以發揮作用。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具有主觀能動性。
(3)教育
教育是人的發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具體表現為: 第一,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范;
第二,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第四,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
考點5 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論
1.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有盧梭、裴斯泰洛齊、斯賓塞、帕克、馬斯洛、羅杰斯、福祿貝爾等。
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有: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體自我實現。
2.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是培養合格公 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指標。代表人物有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國外的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孔德等。
3.教育無目的論
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他主張“教育即生活”的無目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 再沒有什么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論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目的論。
此觀點準確地揭示了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的辯證關系及其對教育目的的意義,克服了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片面性。
考點6 氣質
1.氣質的定義
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征。
2.氣質的特性和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
(1)氣質的特性
① 感受性和耐受性
感受性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外界刺激的感覺能力,它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耐受性是指神經系統能夠忍受外界刺激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
② 反應的敏捷性
③ 可塑性
④ 情緒的興奮性
⑤ 指向性
(2)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
① 膽汁質
精力旺盛,行為外向,直爽熱情,情緒興奮性高;但心境變化劇烈,脾氣暴躁,難以自我克制。
② 多血質
活潑好動,言語行動敏捷,反應速度、注意轉移的速度都比較快,行為外向;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情 緒不穩定。
③ 黏液質
反應速度慢,情緒興奮性低但很平穩;舉止平和,行為內向;注意力容易集中,穩定性強;不善言談,交際適度。
④ 抑郁質
多疑多慮,內心體驗極為深刻,行為極端內向;敏感機智;膽小,孤僻,愛獨處;做事認真仔細,動作遲緩,防
御反應明顯。
(3)如何看待氣質類型
① 氣質的穩定性和可塑性
② 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
③ 氣質類型不能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響其工作效率
④ 氣質類型影響性格特征形成的難易和對環境的適應
⑤ 氣質類型能影響健康
考點7 人格
1.人格概述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個人的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的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
(2)人格的基本特性
① 人格的整體性
② 人格的穩定性
③ 人格的獨特性
④ 人格的社會性
(3)性格和氣質
氣質是先天的,無好壞之分;性格是后天的,是社會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變,有好壞之分。
2.人格理論
(1)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心理結構組成的動力系統。 本我是唯一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行事。
超我所代表的是社會要求,特別是來自于父母的價值和標準。超我的一部分稱為良心,是個人的道德標準。
(2)特質論
① 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首先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個人特質又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② 艾森克的人格維度
艾森克根據內傾— 外傾和情緒穩定— 不穩定這兩個基本的人格維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種類型:穩定內傾型、穩定外傾型、不穩定內傾型和不穩定外傾型。后來,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個維度:精神質,并編制了用來測量這三個維度的工具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③ 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人格特質分類模型,這五個因素及其特質是外傾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宜人性、責任性和開放性。
3.人格測驗
(1)自陳量表
比較著名的自陳量表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簡稱 MMPI)、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卡特爾16 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
(2)投射測驗
最有名的人格投射測驗是羅夏墨跡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TAT)。 4.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環境因素
(4)早期童年經驗
(5)自然物理因素
考點8 智力測驗的必備條件
① 信度
信度是指一個測驗所測得的分數的可靠性或穩定性。一個測驗測量某種東西,其結果是一致的,那么這個測量是可靠的。
② 效度
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欲測量某種心理特征的準確程度。這是測驗的首要質量指標。
③ 常模
作為參照標準的分數分布就是常模。
考點9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一)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1.小學生的身心發展
(1)生理特點
此時兒童的身高和體重都處于平穩增長的時期,骨骼增長較快,但是由于骨骼的骨化尚未完成。心臟功能還較差,大腦皮質神經興奮與抑制過程不平衡。
(2)心理特點
記憶開始從無意記憶向有意記憶發展。思維則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維為主 要形式過渡。
2.小學生的發展可能性
3.小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
(二)小學教育的基礎性
1.社會發展層面的基礎性
2.個體發展層面的基礎性
3.課程內容層面的基礎性
(三)小學教育的義務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凡年滿六 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 推遲到七周歲。
(四)小學教育的全面性
考點10 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觀察法
1.概念
教育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和考察,并通過大腦的積極思維過程對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解釋,以形成對教育現象的認識的方法。
觀察法有兩種:廣義觀察(日常觀察)和科學觀察。教育觀察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有以下特點: 第一,正式的觀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觀察具有客觀性; 第三,正式的觀察具有能動性。
2.類型
按觀察的情境條件分為
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按觀察的方式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按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按觀察實施的方法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3.觀察研究的記錄
(1)描述記錄
描述記錄的具體方法有:日記描述法、軼事記錄法和連續記錄法。
(2)取樣記錄
取樣記錄的具體方法有:時間取樣法、活動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
(3)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是指將要觀察的行為項目排列成清單式的表格,然后通過觀察,檢查核對該行為是否呈現的一種方法。
(二)教育調查法
1.概念
調查法是運用問卷、訪談等科學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從而對事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作出客 觀描述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法的特點有:研究對象的廣泛性、調查手段的多樣性、調查效率的高效性。
2.類型
(1)根據調查目的的不同,可分為現狀調查、比較調查、相關調查、預測調查
(2)根據調查對象范圍可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個案調查
普遍調查結果具有普遍性,可作為重大決策或教育規劃制定的依據。
取樣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抽取的樣本的典型性、客觀性和代表性。典型調查有利于比較深入、細致地研究,但很難推斷出總體特征。
(3)根據調查研究的方式不同可分為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文獻資料調查
訪談調查有利于更詳細、更準確、更真實地深入了解有關細節,然而訪談過程中易摻入調查者的主觀猜測或傾向,而且比較費時費力。
在一般情況下,文獻資料調查法不單獨使用,而是作為一種補充方法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三)教育實驗法
1.概念
教育實驗法,為解決特定的教育問題,依據一定的理論創設解決問題的手段,并有計劃地實施創設的手 段,一定時間后,就實踐效果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驗證解決問題的手段(實驗因子)的可行性。
2.教育實驗法的分類
(1)單組實驗
(2)等組實驗
(四)教育行動研究法
1.概念
教育行動研究法是指教育實際工作者(如教師、行政人員及其他教育人員等)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對“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2.基本類型
(1)教例研究
(2)問題研究
(3)合作研究
(五)教育敘事研究法
1.概念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
2.類型
教育敘事研究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分類。
① 從教育行為涉及對象分: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
② 從敘事主體分:個體敘事和群體敘事,自我敘事和他者敘事。
③ 從教師行為分:生活敘事、思想敘事、課堂敘事。
④ 從敘事內容分:教育行為者的思想、教育活動、教育行為對象。
考點11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理論
(一)教師成長的三階段理論
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關注生存階段是教師成長的起始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師,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二)教師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1.新手階段
2.熟練新手階段
3.勝任階段
4.業務精干階段
5.專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