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心之助資深作者 Miss柳 盧悅
你是哪種類型的取悅者?
來自心之助
引言
人生并不漫長,
有時可謂苦短,
就這么幾十年,
取悅自己才是正經事,
我不想為了那些不重要、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己,
讓自己難受。
愿你也是一樣!
在哪個瞬間,你會很想拍死自己?
比如。
明明根本不想答應一件事,卻鬼使神差地說:“好啊,沒問題。”
費心費力幫了別人的忙,還被挑三揀四,本想直接懟回去,話到嘴邊卻變成:“對不起,是我疏忽了。”
親戚家的熊孩子毀掉了新買的包包,孩子他媽表示要賠償,你壓抑著怒火客氣道:“不用不用,這不要緊的。”
貼心、大度、懂事的你,終于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超級好人。
問題是,你一點也不快樂。1
所有委屈求全的取悅,都源于恐懼
為什么很難做自己,非要苦苦迎合別人?
其實,取悅只是一種表象。在它的背后,有著更深層的信念。
信念1:“不依靠別人,我就活不下去。”
收到讀者G小姐的一條留言:
每當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反復做同一個夢。在夢里,我永遠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數學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罵得天昏地暗:“你再這么沒用,就別回家了,滾到大街上去睡覺!”
這是她小時候真實經歷過的事。在那個北方嚴冬的傍晚,她爸爸真的把她一個人關在了自家平房的大門外。太陽一點一點地沉下地平線,僅存的暖意蕩然無存。裹著厚厚的棉襖,卻手腳冰涼。哭鬧、哀求了不知多久,才被加班回來的媽媽帶回屋里。
畫面已經有些模糊,深深的絕望感卻依然鮮活得能滴出血來。
從那之后,只要遇到難題,她一定會冒出兩個念頭:
l 我很差,差到沒有人能接受。
l 如果做不好,就會被無情地掃地出門。
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去討好和取悅權威,從父母到老師,再到單位里大大小小的領導。如果能讓他們高興,是不是就不那么容易被拋棄?
于是,對父母、老師的教導言聽計從,從小到大拼盡全力考重點學校,拼到身體都亮了紅燈,高二那年差點因為青光眼去做手術;選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會計專業,僅僅因為父母認為“女孩子管管賬多好,工作又輕松又穩定”。
工作后,成了國企里的基層小職員,最賣力也最沒地位,經常“自愿”加班到深夜,幫別人完成工作。很想得到認可,但一見到領導就兩腿發軟,渾身不自在,生怕哪句話說得不對,遭到嫌棄。
那些從小被父母當成“垃圾桶”來對待的孩子,在人際關系中大多會遭遇這樣的恐慌。一方面,把外在的認可當成賴以生存的空氣,戰戰兢兢地確認著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又堅信自己根本不可能獲得別人的歡心,即使一時成功,最終也會失去。
揮之不去的生存危機感,督促他們不顧內心感受,努力取悅別人。
圖注:現在我胖了,我永遠不會找到真愛.
信念2:“我很弱,世界很可怕。”
如果從原生家庭得到過很多愛與關懷,是否就可以自信地做自己,徹底擺脫成為“取悅者”的命運?
一個女孩說:“人心太復雜,我很怕被傷害。”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坐擁萬千寵愛的小公主。不過,被嚴密保護的同時,也被劃定好了一個狹小的“安全區”:外面的世界很危險,你乖乖呆在家里就好。
在生命的頭28年,她都是這么做的。從幼兒園到工作,一直在同一個城市,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晚8點之前必須回家。
稍有“逾越”,就得面對父母痛心疾首的指責:“我們都是為你好,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也想過獨自搬出去住,可是獨居似乎很可怕。被壞人盯上、被房東欺壓、被鄰居找茬、半夜生病無人照顧……這樣的悲劇在新聞上看過太多。
她用“乖”取悅父母,取悅“安全區”里極為有限的幾個親朋好友,因為他們就是她的全世界。只有循規蹈矩地身處這個小世界之中,才能得到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被當作易碎品來保護的孩子,即使長大之后,依然會習慣性地為自己尋求“監護人”。這很容易吸引來那些既懂得照顧人、又有控制欲的朋友、伴侶、權威人士,然后對他們百依百順,以求庇護。
童話里的公主,總是輕而易舉地過上幸福生活;真實世界里的公主們,卻大多生活在黃金織成的牢籠之中。100%安穩無憂的生活,是以犧牲自我和自由為代價的。
信念3:“除了努力讓他們高興,我別無選擇。”
每個試圖化解過父母矛盾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如果我努力一點,多做一點,爸爸媽媽就不會吵架了。
好友小溪致力于成為家里的“黏合劑”,修復父母之間岌岌可危的關系。
因為不忍心傷害如此乖巧的女兒,她的父母真的彼此忍耐了20多年,其間雙方都經歷過不止一段婚外情,卻還是維持著一個“家”的殼子。
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她放棄了作為一個孩子的需要。從3歲就被夸成熟懂事,記憶之中幾乎從來沒有在父母面前撒嬌、任性過,生怕不聽話惹惱了父母,導致這個家徹底崩裂。
她還放棄了自己的邊界,無怨無悔地滿足父母每個期待,讓他們開心滿意。取悅是一種自保行為,為她保住了表面上的歲月靜好。
長大之后,小溪仍然無法忍受任何緊張氛圍,在學校里,公司里,甚至是誰都不認識誰的微信群里,只要別人一有摩擦,她就本能地身體緊繃、內心惶恐,想去討好爭吵的雙方,好讓他們停戰。
如果不慎招惹了誰,成為對方的攻擊對象,她一定會第一時間去解釋、道歉,不管多委屈,也無論是非對錯如何,都要趕緊逃離這個可怕的夢魘,重歸和平與安全之中。
想成為“黏合劑”的孩子,要經歷一個“自我消滅”的過程,不斷放棄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極力迎合他人,來避免或化解周圍環境中的沖突。
這種感覺,太輕也太重。丟棄了自我界限,所以整個人輕飄飄,迷茫無助,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太在意他人,于是莫名其妙接過了別人肩上的重負,寸步難行。
很多時候,她們還會成為別人的出氣筒或霸凌對象。畢竟,攻擊一個沒有脾氣、沒有界限的人,是最不需要承擔風險的。2
人際關系中,最耗竭能量的是什么?
不知多少次聽到這樣的話:“總忍不住去迎合別人,我真是廢物。”
取悅會帶來極大的挫敗感,這一方面是因為你很難每次都精準揣測到別人的想法,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另一方面,在忙于滿足別人時,必然自顧不暇,并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進行壓抑、忽視、否定、打壓。
如同一條河流,上游早已枯竭,下游還在被過度使用。收支如此不均衡,維持起來當然很困難。
而取悅者們最難做到的一點,就是坦誠地向別人求助,讓關系中的能量和情感有來有往,自由流動。
無法求助,第一個原因是害怕觸動內心深處那份被拋棄的恐懼感:
我提出太多要求,別人會憤而離開;
我如果不夠懂事,就會成為孤家寡人;
有這么多需求是不對的,會被嫌棄。
不接受情感與需求,也就很難發展出依戀。他們可以任勞任怨地承擔很多責任,舍己為人,無私奉獻,在情感表達和接受上卻經常卡住。
這也是為什么“好人”們常常處理不好親密關系的原因。
圖注:我不值得像你這樣的朋友。
第二個原因是對于內疚感的抗拒:如果去麻煩別人,我就是個壞人。
一邊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盡心盡力地滿足,一邊又把“向他人求助”定義為“壞”的行為。
所以,在不情不愿地背著別人扔過來的擔子時,表面雖然一團和氣,心中其實早已怨氣叢生:憑什么總是使喚我?為什么我得委曲求全?
你當然可以用“以和為貴”“少計較,多付出”的大道理敷衍自己,但你的心知道答案。
如果沒有勇氣直接說“不”,內心的抗拒很可能以被動攻擊的方式呈現。
比如,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明明半天可以做完的事情,非要拖一周。但是,這些隱性的被動攻擊,又會激怒對方,引發不滿和沖突。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在人際關系中,最耗竭能量的狀態,就是無法理直氣壯地做自己:不斷取悅別人、為難自己,為了做個不招人討厭的“好人”,寧死也不愿去求助。3
走出“取悅者”的牢籠,有哪些路徑?
取悅也可能成為一種強迫癥,明知沒有必要,卻停不下來。
想改變這樣的狀態,根本途徑是要找回自我。
你可以使用以下3種方式,從“道”的層面到“術”的層面,來打破“取悅者模式”。
回到創傷點進行療愈
執著于“讓別人高興”,本質上是在回避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因此,當別人提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你想拒絕卻又覺得“這樣不太好”時,請先停下來反思一個問題:
如果不滿足這個要求,我要面對怎樣的痛點?
是“如果不能滿足Ta,我會被拋棄”,是“世界很可怕,與它為敵,我會死無葬身之地”,還是“別人不高興,就說明我沒用”?
你可以借助這個當下的情感體驗,來找到痛點所在。
我們的情感反應是分層次的,從外到內依次是憤怒、受傷、恐懼。透過憤怒與受傷,可以觸摸到更深層的恐懼。
回到內在的創傷點,看到你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療愈才能真正開始。傷痛就是傷痛,沒有對和錯,不必苛責和評判。
和內在小孩溝通
覺察到恐懼之后,可以與你的內在小孩進行溝通。
安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你內心住著一個寶寶。Ta現在是什么樣子?處于怎樣的環境中?情緒狀態如何?
看到這些意象之后,去試著問問Ta,你怎樣做會讓Ta感覺好一點?然后,用Ta喜歡的方式安撫和照顧Ta。
有人曾經告訴我,他所看到的內在小孩意象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瑟縮在黑暗的墻角里,小心翼翼地對他微笑,生怕惹他討厭。
那是一個已過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境貧寒,高中畢業之后開始創業,九九八十一難之后,終于有了蒸蒸日上的事業。他把人脈關系看得很重,好幾次因為過度退讓,而被最親密的合作伙伴欺詐陷害,損失巨大,還險些遭遇牢獄之災。
他終于明白,心中那個“人脈就是一切”的信念,是如何給他挖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他的內在小孩太想得到別人的歡心,即使在他已經成為了社會公認的成功人士之后,處理人際關系時,仍然像個小乞丐一樣低到塵埃里。
使用溝通技巧
道理都懂,可事到臨頭還是老樣子。
是的,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慣性。即使懂點防身術,在真正遇到持刀歹徒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會被直接嚇傻,不知所措。
想擺脫“取悅者”的糾結宿命,除了深層的療愈,還要學會使用溝通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適當拖延”。實在鼓不起勇氣說“不”,就告訴對方:“現在/今天不行,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說嗎?”這樣的小拖延,至少可以給你爭取到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你無需立刻回應。
第二個技巧是“提出折中建議”。比如,如果有同事讓你幫忙做一份很長的統計表格,那么,請明確你的界限:“我可以幫忙,但只能做某一部分。”
最后,你還可以用上“溫柔但堅定”這一招。從始到終,不攻擊對方、不自亂陣腳,微笑著守住底線:“我很理解你,但我沒有辦法幫到你。”
多運用這些實用的溝通技巧,拒絕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一位來訪者開心地對我說:自從學會做“壞人”,生活變得既簡單又開心。不再試圖取悅所有人,從人緣到桃花運,反而都旺了起來。
人際關系中最受歡迎的品質,不是“完美”,而是“真誠”。
心不甘情不愿的時候,再委曲求全,對方也能感受到空氣里的攻擊性。因此,好心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善報。
發自真心地表達你的意愿和需求,才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最大尊重。
ps: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中,你當過“取悅者”嗎?
作者:Miss柳,心之助簽約作者,廈門大學文學碩士,企業PR,咨詢師。喜歡神秘學,好奇心強大,在動蕩世界里安然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