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別的都是胡扯:小麥底肥“磷酸二銨”+“氯化鉀”【或者硫酸鉀用于鹽堿地】,玉米秸稈還田的地塊,在增加一部分尿素。——這樣施肥,同樣的化肥錢,比用“三元復肥”可以省錢50%以上!【例如:河北山東的畝產1300-1500斤小麥地塊,底肥用“老三樣”自己配肥使用,57%氮磷鉀100斤才花125元的市場零售價】!
給你更新、更真、更好的三農科技,“十星科技”幫你成為當地精英!【作者從事農業技術近30年,有足夠的經驗能幫助到你!】
要給小麥科學施肥,首先就應該了解小麥的需肥特點,只有“投其所好”、“按需施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資料介紹,每生產100公斤小麥子粒,需要吸收純氮2.8~3.2公斤、純磷1~1.5公斤、純鉀2~4公斤,氮磷鉀的比例為1:0.4:1或3:1:3。據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調查結果,小麥出苗到拔節需要氮、磷、鉀分別為40%、20%、20%;從拔節到揚花是小麥吸收養分的高峰期,約吸收氮、磷、鉀分別為48%、67%、65%,子粒形成后吸收養分明顯下降。
施肥的確定方法有好幾種,如“養分平衡法”、“肥料效應函數法”、“測土施肥法”、“營養診斷法”等等,筆者認為,比較簡單、實用的施肥方法是按“土壤歸還學說”的原理,結合當前的實際進行“配方施肥”。此方法是筆者自1996年以來一直推薦的,廣大農民朋友實際應用的效果良好。一般設定小麥的產量指標為500公斤/畝,需要純氮15公斤、純磷7.5公斤、純鉀15公斤,因土壤中的養分殘留和肥料的當季利用率可以相互抵消,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施肥量應折合尿素(N≥46%)32.6公斤、磷酸二銨(P2O5≥46%、N≥18%)16.3公斤、氯化鉀25公斤(K2O≥60%)。當然,施用化肥配合禽畜糞等優質有機肥的效果更好,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保肥保水能力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但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比例較小,本文不再著重說明。
但是,考慮到磷肥的當季利用率偏低,一般適當增加30%~50%施用(針對上述的施肥量,下同);磷、鉀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小,一般全部底施;而氮肥的移動性大,一般分期使用為好;由于小麥苗期需要一定的氮素營養,且玉米秸稈還田地塊的秸稈氨化腐爛需要一定的氮素養分,所以要適當施用一定的尿素(底肥施用磷酸二銨可以同時提供一定的純氮養分)。綜合以上因素,小麥一般每畝底施尿素10公斤、磷酸二銨20~25公斤、氯化鉀或硫酸鉀20~30公斤(鹽堿地改用K2O≥45%的硫酸鉀),合計總有效養分含量30公斤左右。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句:該施肥方法不僅利于小麥的高產高效,且可“一肥兩用”,下茬玉米可在用5~10公斤磷酸二銨做種肥、25~30公斤尿素做追肥條件下獲得高產豐收。
在微肥方面,小麥對錳、銅高度敏感,適當增施利于產量的提高;小麥雖然對鋅、鉬不敏感,但由于長期的大量使用磷肥,往往容易誘發缺鋅、缺鉬癥狀的發生。所以,生育期間用“藍色晶典”或者“小麥壯漢3+2”噴施1-2次,產出、投入比較為顯著。
在底肥施足磷、鉀肥的前提下,小麥生育期間一般追施氮肥即可。前面提到,氮素的移動性比較大,分期追施的肥效最好。拔節期施肥是促進小麥的分蘗高峰后多成穗、成大穗、爭取穗大粒多的關鍵肥,一般在小麥起身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注:由于當前小麥追氮肥主要是“隨水撒肥”,流失較多,應適當加大施肥量;對播種遲、分蘗少或苗勢偏弱的“馬耳苗”可提早到返青期施用,對壯、旺的“驢耳苗”、“豬耳苗”可適當延后施用)。
小麥孕穗后以氮代謝為主,這時氮素營養的平衡狀況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小花的結實率,而氮肥移動性較強,所以此期補施一定的氮素營養增產效果顯著。一般追施尿素4~5公斤即可(注:在同等施肥量下分兩次追施比在拔節期一次追肥可增產5%以上)。這時的追肥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導致貪青晚熟。
小麥子粒干物質積累有2/3以上來自抽穗后植株綠色器官所形成的光合產物:來源于旗葉的約占37.4%,來源于穗部的約占29.5%,來源于穗下節間的約占20.3%,其余的來源于“倒二葉”和“倒二節間”。
所以,盡量延長植株“上三葉”的綠葉功能期對小麥子粒形成和灌漿的積極影響很大。一般在小麥抽穗后到灌漿期間,用43%戊唑醇+ 0.3%濃度的藍色晶典+25%噻蟲嗪3000倍+功夫菊脂500倍液噴施1~2次(注:此期同時用藥可有效預防赤霉病、銹病、白粉病、吸漿蟲、蚜蟲等病蟲害),且可有效防御干熱風,對小麥“產量三要素”之一“千粒重”的提高有顯著作用,增產效果明顯。
真正的科技,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十星科技,更愿意幫你“一句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