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就是向里加東西,像肚子虛了,脾胃空了,要吃飯,這叫補。
健脾就是減多余的東西,脾胃太滿了,填垃圾了,要運一些出去,這叫健。
如果把脾胃當成土地,就好理解了
1、脾胃虛寒——像冬天的土壤,太寒了,萬物凋零
脾胃虛寒的人,吃什么都沒有用,因為你一邊吃會一邊拉,只吃了個寂寞。
還有肚子涼、喜溫喜按,舌苔白膩
脾胃里寒氣太多了,就要健,同時陽氣太少了,所以要補,所以要“健”、“補”共用
你看附子理中芄中,有附子溫陽祛寒,炮姜溫中散寒,白術健脾燥濕,這三味藥是健的,同時有人參益氣健脾,炙甘草補中扶正,這是補的。
2、痰濕困脾——發(fā)生水澇了,莊稼被水淹死了,
痰濕困脾的人,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困重,周身都像被水泡過一樣——浮腫,如下眼瞼臥蠶狀,小腹梨狀,舌苔厚胖有齒痕,頭暈沉重老想睡覺
脾胃里水太多了,就要健
你看像二陳湯,半夏燥濕健脾化痰,陳皮都是理氣健脾化痰的,茯苓健脾祛濕
3、脾精不足——土壤沒營養(yǎng),莊稼長不高,收成不好
脾精不足的表現(xiàn),吃得進就是不長肉,容易感冒、生病
脾胃里沒有東西,要補脾
你看黃芪建中湯中黃芪、大棗、甘草、飴糖都是甜的,甜能補脾,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現(xiàn)代很多虛人慢性胃病都用到這個方
4、肝郁脾虛——土壤旁全都是樹,把陽光都遮住了,莊稼不能生長
肝郁脾虛,表現(xiàn)就是經(jīng)常生氣,胸脅脹滿,胃口不好,面黃肌瘦,甚至反酸、喛氣、嘔吐
是脾里的氣機結成一團了,結果脾也工作不了,要補要健
你看逍遙芄中首先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這是補的,是君藥,茯苓、白術、甘草也是補益脾氣的,表面上肝氣郁結是因,脾虛是果,
但“知肝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先把脾養(yǎng)好,肝也就好了。其次才是柴胡、薄荷,是使藥,散一散就好,古人用方實在是妙
5、脾虛下陷——土地下沉,莊稼活不成了
脾虛下陷的人就像一個沒有氣的氣球,大便長期溏稀、有氣出、無力進、動一動就很累,勞動后還容易呼吸困難。
這是脾氣虛了,要補,把氣升起來
你看常用的補中益氣湯,黃芪、柴胡、升麻升陽舉陷,人參、白術、炙甘草甘溫益氣健脾,再用當歸養(yǎng)血,補藥中少加一味陳皮,使補而不滯。
總結:
如有多余的東西,必先健再補,健中兼補,
如有不足的東西,必補中有健,使補而滯,
現(xiàn)實生活中哪有單純的證?不過是健多,還是補多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