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正德十二年間,王陽明曾經憑自己的膽識與智慧,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蕩平了湘粵閩贛四省為患數十年的賊寇,實為奇跡。
而王陽明認為,“破山中賊易”,剪除山中的鼠竊,乃是舉手之勞,輕而易舉,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他看來,還有比破山中賊難上百千萬倍的事情,那就是——破心中賊!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欲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斗,與我們拉鋸,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升華,去超越。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不應該到外界去尋找,而應該往自己的內心尋找。
《道德經》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真正的強大,其實是戰勝自己。
心中賊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破除自己心中之賊的一場修行。
焦慮是損耗人生能量的最大殺手,攀附于外在的物質與環境,六神無主,身心的凝聚力就會大大下降。
心安才能理得,在浮躁喧囂的塵世中,既然我們無法隔離,那就在心中為自己修籬種菊吧。
王陽明說:“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欲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欲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
靜可生慧。在忙碌、繁重重的生活中,能靜下來,那怕是每天一小段小時間,生活90%的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解決。
道是平常心,擺離開生活修行的道都不是真道。人生最好的修行,就是在事上磨,在繁重的工作中提升心性。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靜守時感覺不錯,但遇到事情就感覺不同。為何會如此?
王陽明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你只知道在靜守中存養,卻忘了在努力克制私欲上下功夫。這樣一來,遇到事情就會動搖。而人必須在大事小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達到動靜皆定的境界。
一個人只有在事上不斷磨練自己,才能真正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至境。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深陷低谷,一個時時懂得精神回收、豐富自己靈魂的人,一定會放射出安定的光芒。
抱怨,就是吸引。
抱怨是一種強大的負能量,人生不斷抱怨,那些不能好的人、事、物不斷地被你吸引,進入你的生活,成為你的生命。
王陽明被貶龍場,隨從相繼病倒,他一方面要照顧隨從,一方面要抵御瘴毒,還要和當地野蠻的鄉民打交道。
他從未抱怨,反而心懷感恩,積極快樂地面對。在他的努力下,隨從相繼痊愈,瘴毒也得到控制,鄉民也成了他們的朋友。
感恩意味著財富,抱怨意味著貧窮,這是我們一生的黃金法則,不論在健康、工作、人際關系或是金錢方面,這條規則都在發揮著作用。
對你所擁感恩之情越強烈,即便你并不富裕,也會因此獲得越多的財富。相反越抱怨,越不滿,將會變得越發貧窮。
感恩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頂級的人生智慧與能量。
知足者富,知止者贏。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王陽明所謂減“人欲”,并不是要求我們做一個無欲無求、超凡脫俗的人。而是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被虛假的欲望所蒙蔽。
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極簡的身心生活。
真正的精神極簡,是超越物質的追求,打開人生的格局,力求在人生的價值與使命上下足功夫,全心貫注地去實現生命的意義。
自己就是一座寶藏。
王陽明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可以照破山河的明珠,這顆明珠,便是愛與慈悲。你的心充滿愛,周圍的一切也顯得有愛。你滿懷慈悲,也就會為身邊乃至世間所有的人帶來無限善意與光明!
當你真正開始回到你自己,身心歸位,你便會深深地體會到與周圍一切內在的緊密聯系,自己便是他人,他人便是自己。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注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把自私從心里趕走,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人生真正的圓滿,其實是在成就他人才能完成。開放自己的精神,進入集體主義的軌道,同頻共振,共生共榮,這是成大事者的真正秘密所在。
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天地法則如此,做為萬物之靈的人也是如此。
內心光明,則一切光明!
嘉靖7年11月29日,王陽明自感不久于人世時,對他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弟子聽到這句話淚如雨下,就問:先生,你有何遺言?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就是王陽明用其一生純粹內心的最好詮釋!
精神世界的法則是:你讓什么占領,你便是什么!王陽明先生告訴我們的是:修一顆光明心,光明充滿,心中賊無處藏匿,內心自然敞亮、坦蕩而強大。
讓光明占領自己,你就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