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個鄉村老中醫專門教我5個祛除濕氣的方法,我當時以為他只是江湖行醫,沒想到我才是有眼無珠!
濕氣重百病生,隨著春天即將過去,我們迎來了祛濕季,如果濕氣過重,不僅容易引發各種身體疾病,還易影響身體內環境的穩定,使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下面教你從5個方面判斷你體內的濕氣重不重!
【濕氣重不重,看胃部】
1. 脾胃濕熱的患者會出現便秘;
2. 食欲不振或者腹瀉腹脹、惡心嘔吐;
3. 頭暈、惡心、但是想吐吐不出來,胃有濕熱;
【濕氣重不重,看臉上】
1.皮膚出現粗糙、瘙癢;
2.黑色素難以排出體外,雀斑加重;
3.水濕運化不暢,黑眼圈、眼袋很大;
【濕氣重不重,看口腔】
1. 胃腸道消化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及口臭;
2. 舌頭肥大,舌苔厚膩,舌頭兩側邊緣有齒痕;
3. 刷牙時往感受惡心,喉嚨里有痰液、咳不出來;
【濕氣重不重,看大便】
1.一箱水沖不凈,粘在馬桶上了;
2.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
3.便的顏色發青,不成形,長期便溏;
【濕氣重不重,看精神與睡眠】
1. 嗜睡犯困,常常感覺睡不醒;
2. 身體倦怠,容易感到勞累;
3. 入睡困難、多夢、淺睡易醒;
1994年,我跟著一個鄉村老中醫學習,他專門教我5個祛除濕氣的方法,我當時以為他只是江湖行醫,沒想到我才是有眼無珠!
當時我還年輕,還體會不到老中醫的醫術精湛,直到在這二十多年,我在無數病例中慢慢驗證,才體會這點,我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首先說的是艾灸法,是比較傳統的一種中醫治療的方法,在平時生活當中具有很好的祛濕開郁的功效,還有很好的補陽氣,預防疾病的效果,非常適合春夏季養生調理。
1、艾灸脾俞穴+解溪穴
脾俞穴是健脾的要穴,配合解溪穴健脾和胃、利濕升清。背部的脾俞穴+腳上的解溪穴,每日艾灸10到15分鐘,可以有效調節身體內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祛濕。
2、艾灸足三里+陰陵泉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
空閑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另外,泡腳是養生的一種方法,泡腳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不但可以消除疲勞,還可以祛除身體內的濕氣。
3.白醋泡腳
在做飯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白醋,白醋是一種調味料,其實它不僅可以調味,還能有效除濕。濕氣重的人需要它,腳臭的人也可以用它,用醋泡腳,不僅幫助除去體內濕氣,還能解決腳臭的問題。
每晚睡前,準備一盆熱水,再放入適量的醋,之后再浸泡十五分鐘左右,在熱水的幫助下,醋能更快地滲透皮膚表層,進入體內,趕走體內濕氣。
4.艾葉水泡腳
艾葉在保健治療疾病的作用上非常好,作為屬陽的藥材,不僅可以有效祛除濕氣,還具備驅寒的功效。要是體內濕氣比較重的人,都可以使用艾葉水泡腳,可以讓你輕松降火,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比如口腔潰瘍、中耳炎等,建議每周泡腳兩次效果會更好。
上面介紹的艾灸法與泡腳法本質上都是刺激穴位、活經通絡,都是比較好的方法,唯一的缺點是見效相對慢一些,要徹底祛濕,需要長期堅持2-3個月,不能間斷。
接下來,介紹下見效快的茶療法。
《本草拾遺》上有記載:“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唐代劉貞亮也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養身體......
我有一個祛濕的特效方,分享給大家,組成是:紅豆、薏米、赤小豆、芡實、大麥、苦蕎、梔子與橘皮。
應該看出來了,這是根據紅豆薏米茶改良來的,紅豆薏米是好方子,可惜大多人都用得不對。
我們知道,人體就像城市一樣,也有一整套的“水利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是脾和腎是這套系統的核心,通過膀胱這個“下水道”排出來。
一旦脾虛了,有些濕氣偷偷得留在人體內,久而久之濕氣就重了,前面說的大便沾粘、舌苔厚膩,都只是濕氣重的外在體現,這在是提醒你濕氣重,必須開始祛濕了!
而一般的紅豆薏米只能起到祛濕的效果,對健脾是沒有幫助的,只治標、不治本。
我將這個方子進行了改良,
1.赤小豆、芡實——健脾界的雙子星——健脾化濕清熱、利水消腫;
2.大麥、苦蕎——脾胃的兩護法——促進消化、提高脾胃運化能力的功效;
而剩下的梔子理氣開胃、橘皮燥濕化痰,這8味一起不僅能把痰濕之邪化散掉,而且還不耽誤對脾臟的補益。所以,這就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了。
春季覺得自己濕氣重的,有明顯煩躁焦慮、身體沉重、舌苔厚膩、大便粘膩的人,不妨試試這款改良版紅豆薏米茶,每天1包,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