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歷史界研究中國史, 態度原較客觀, 卻于隋唐創業, 往往落入東西洋史民族大移動與蠻族入侵為同一公式的主觀意識, 概認北朝諸朝代系 “ 胡”系, 隋朝傳承出自北朝系統, 所以懷疑楊堅乃是漢化鮮卑人, 理由系以楊堅之父楊忠于北魏分裂了的西魏時代, 一度賦有 “ 普六茹” 的鮮卑姓, 情況與唐朝開國君主李淵之祖, 與楊忠同時代也同等高官的李虎一度姓 “ 大野” , 正相仿佛, 唐朝系譜因之也被疑出自鮮卑。
隋文帝 楊堅
實則, 此等人物與其指為漢化的鮮卑人, 不如謂之鮮卑化了的漢人, 《 隋書》 、 《 唐書》 兩高祖紀都曾明言, 普六茹氏、 大野氏均宇文泰時代對漢裔功臣的賜姓, 李淵祖先且是五胡十六國中漢人國家之一、 五涼國中西涼建國者李暠, 經歷七世而至李淵。
《 周書》 文帝( 宇文泰于北周建國時追謚尊號) 魏恭帝元年條對此背景的說明: “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 大姓九十九, 后多絕滅。 至是, 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后, 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后, 所統軍人, 亦改從其姓” 。
洪邁 《 容齋隨筆》 ( 三筆第三卷) 元魏改功臣姓氏篇的補充尤為詳細: “ 魏孝文自代遷洛, 欲大革胡俗, 既自改拓跋氏為元氏, 而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 以姓或重復, 皆改之……
然至于其孫恭帝, 翻以中原故家, 易賜蕃姓, 如李弼為徒河氏, 趙肅、 趙貴為乙弗氏, 劉亮為侯莫陳氏, 楊忠為普六茹氏, 王雄為可頻氏, 李虎、 閻慶為大野氏, 辛威為普毛氏, 田宏為紇干氏, 耿豪為和稽氏, 王勇為庫汗氏, 楊紹為叱利氏, 侯植為侯伏侯氏, 竇熾為紇豆陵氏, 李穆為 伐氏, 陸通為步六孤氏,楊纂為莫胡盧氏, 寇儁為若口引氏, 段永為爾綿氏, 韓褒為侯呂陵氏, 斐文舉為賀蘭氏, 王軌為烏丸氏, 陳忻為尉遲氏, 樊深為萬紐于氏, 一何其不循乃祖彝憲也。 是時蓋宇文泰專國, 此事皆出其手, 遂復國姓為拓跋, 而九十九姓改為單者, 皆復其舊” 。
為何一時突又出現反漢化運動的原因, 從北魏分解東、西魏時的形勢容易了然, 便是: 關中的西魏鮮漢聯合政權成立, 形式固仍鮮主漢從, 力量的鮮卑弱勢, 卻反較東魏所蛻化漢主鮮從的北齊明顯, 漢裔實力者賜與鮮卑姓, 動機無非在加重鮮卑系精神分量。
宇文泰智囊團領袖漢人蘇綽創制著名的府兵制, 內涵漢族實質而外貌反采用鮮卑漢化前早期的八部大人遺制, 無非同一意味。 卻是, 任何意識上的遷就或反抗, 都已無可違拗 “ 鮮卑”族名詞從歷史上退隱的現實走向, 尤其北齊向北周合流后的北朝, 漢裔主導全然明朗化, 回復漢族中國的時機注定成熟, 而有結局的隋朝成立。
所以, 果爾楊堅, 抑且李淵均系鮮卑系, 或所謂漢化的鮮卑人, 則對隋、 唐如何忽然一變便以標準的、 純粹的漢族中國面貌屹立, 將無由解釋, 也全無如北魏孝文帝時代明晰的轉捩線索可循。
歷史的軌道上, 北朝上承五胡十六國, 拓跋部領導的鮮卑系諸部族移住長城以內, 已系投入 “ 中國” 范圍非漢族諸集團的最后一波巨潮。 北魏朝代建設, 對連續數世紀的胡人漢化運動也具有總結意味, 特別是五世紀末孝文帝的時代, 而堪注意, 孝文帝生母、 祖母便均系漢人, 早年攝政的嫡祖母, 北魏史上一大女杰的馮太皇太后, 也是。
至此階段, 已非僅禁胡服、 胡語法令斷行而已, 胡姓改定漢姓乃為必然, 籍貫改系所居住郡縣, 等于意識上向漢族認同的正式宣告。 因之北魏分裂之初, 西魏一度返還胡姓的反動政策, 難挽既倒狂瀾乃是意料中事。 北周成立, 一切立即復舊, 返回北魏孝文帝的軌跡, 而且已等于廣泛的北魏所謂 “ 北族” 死亡善后料理性質。
所以, 六世紀北朝分裂期的北齊著作 《 魏書》 官氏志, 所錄入紀元四九六年姓族分定詔頒布時, 胡族如何更改漢姓的調查資料, 已系新漢族組成時, 僅存得以識別原北族或胡人系譜的依憑——
( 一) 與皇族拓跋氏 ( 改元氏) 同血統諸部族, 合共十姓:
紇骨氏——胡氏 普氏——周氏
拓拔氏——長孫氏 達奚氏——奚氏
伊婁氏——伊氏 丘敦氏——丘氏
侯氏——亥氏 乙旃氏——叔孫氏
車焜氏——車氏
( 二) 北魏朝代成立以前服屬諸部族(部分):
丘穆陵氏——穆氏 步六孤氏——陸氏
賀賴氏——賀氏 獨孤氏——劉氏
賀樓氏——樓氏 勿忸于氏——于氏
是連氏——連氏 拔列氏——梁氏
若口引氏——寇氏 叱羅氏——羅氏
普陋茹氏——茹氏 賀葛氏——葛氏
吐奚氏——古氏 出連氏——畢氏
庾氏 ( 未改) 賀拔氏——何氏
叱呂氏——呂氏 莫那婁氏——莫氏
莫蘆氏——蘆氏 出大汗氏——韓氏
俟伏斤氏——伏氏 是樓氏——高氏
尸突氏——屈氏 嗢石蘭氏——石氏
解枇氏——解氏 須卜氏——卜氏
丘林氏——林氏 素黎氏——黎氏
渴單氏——單氏 屋引氏——房氏
( 三) 統一北部中國期間所服屬:
( 東方) 歸納為宇文、 慕容兩大姓。
( 南方) 茂眷氏——茂氏
宥連氏——云氏
( 次南) 紇豆陵氏——竇氏
侯莫陳氏——陳氏 庫狄氏——狄氏
太洛稽氏——稽氏 柯拔氏——柯氏
( 西方) 尉遲氏——尉氏
步鹿根氏——步氏 破多羅氏——潘氏
叱干氏——薛氏 俟奴氏——俟氏
輾遲氏——展氏 費連氏——費氏
其連氏——綦氏 去斤氏——艾氏
渴侯氏——緱氏 叱盧氏——祝氏
和稽氏——緩氏 寃賴氏——就氏
嗢盆氏——溫氏 達勃氏——褒氏
獨孤渾氏——杜氏
( 北方) 賀蘭氏——賀氏
郁都甄氏——甄氏 紇奚氏——嵇氏
越勒氏——越氏 叱奴氏——狼氏
渴燭渾氏———味氏 庫褥官氏——庫氏
烏洛蘭氏——蘭氏 一那蔞氏——蔞氏
羽弗氏——羽氏
胡漢文化、 血統混合, 朝往漢化的大方向固至鮮明, 但進程中漢人胡妻,以及倒反的生活習俗方面若干程度胡化, 其不可避免也容易想見。 北齊創業主高歡是現成的例子, 其子第一代文宣帝高洋, 母婁氏便是鮮卑裔。 所以, 謂之或胡人, 殘余已僅依父系空懸其名, 實質往往反而母系成分愈累積愈濃厚。
相對而言, 母系卻又正從逆方向作相同的轉變, 自五胡十六國到北朝落幕前夕, 北周末兩代宣帝與靜帝, 其母非只漢人, 且均系南方漢人 ( 一楚人、一吳人) , 尤增加了相互間血統關系的復雜化。 惟其如此, 連鎖反覆出現的任何胡漢聯合政權, 外貌僅有胡主漢從抑漢主胡從之別, 本質則一, 過程中帝王系原漢人抑原胡人 ( 鮮卑人) ? 意義上已無關重要。
重要在嬗變的結局: 第一, 結束北朝歷史的最終主導者是漢人父系楊氏; 第二, 并合南朝而統一的漢族中國再現, 又便自漢裔世族楊氏建設的隋朝; 第三, 接替隋朝, 穩固再統一基盤與光大統一事業的唐朝, 續由漢裔世族李氏所創造, 而有新漢族與新的漢族中國實至名歸誕生與壯大。
在北朝貌 “ 胡” 實 “ 漢” 或貌 “ 漢” 實 “ 胡” 的父系、 母系血統相互又不斷滲合, 中國統一重現后又加入南朝漢人血統的狀況下, 到唐朝向穩定建設再統一的漢族中國之途邁進時, 凡歷史上進入漢族 “ 中國” 范圍的所有胡人, 或者鮮卑人漢化浪潮中所謂的北族, 已一概了無蹤影。
漢族中國全域惟一的民族已只是 “ 漢族” , 卻又已非早期或秦漢時代漢族, 而是注入了新生命、 新活力的新漢族。 世界文化史上高評價的中國文明, 也以中國新的朝代、新的漢族成長, 而以更成熟、 更進步的姿貌展現于全世界人類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