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大浪淘沙,最終,曹操、孫權、劉備脫穎而出,形成了當時最強的三股勢力,三分天下的趨勢已經(jīng)初現(xiàn)。
曹操 《三國演義》電視劇照
劉備 《三國演義》電視劇照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控制了秦嶺以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曹操,為了實現(xiàn)一統(tǒng)江山的宏圖大志,親率大軍十萬,由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取陳倉道,向秦嶺南部的兵家必爭之地漢中挺進,拉開了魏蜀相爭的序幕。
那年,曹操六十一歲。當他路過大散關時,面對著這座屹立于懸崖峭壁間的險要關隘,觸景生情,感嘆現(xiàn)實艱難,壯志難酬,寫詩抒懷: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車墮谷間。
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
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
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
……
當時,陳倉道沿線是氐羌人的聚居區(qū)。在武都河池(今甘肅省徽縣銀杏村),氐王竇茂持險不服,率萬余人阻擋曹軍。
五月,曹軍攻克河池,斬殺氐王,屠河池城。
七月,曹軍進至漢中盆地的入口處陽平關。盤踞漢中近三十年的張魯,憑借陽平關險要地形和堅固防御頑強抵抗。經(jīng)過激烈爭奪,曹操終于攻破陽平關,占領漢中,收服張魯。
取得漢中后,司馬懿、劉曄等人勸曹操趁勢南下,一鼓作氣攻占成都,消滅立足未穩(wěn)的劉備。因憂后方不穩(wěn),曹操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嘆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然后,留夏侯淵、張郃等鎮(zhèn)守漢中,自己率主力,取褒斜道,返回關中,并遷徙漢中百姓數(shù)萬戶充實關中,后又遷徙漢中百姓八萬余口至中原。
相傳,曹操占領漢中后,春風得意,當他來到褒斜道的南端褒谷口時,看見褒河水飛流奔瀉,猶如白雪翻滾,頓時豪情激蕩,揮毫寫下了“袞雪”二字。隨從人員問曹操,“袞”字為什么沒有三點水?曹操笑答:“潭中之水何其多,哪里還須三點水。”大家一聽都不約而同的笑了。隨后,曹操命人將“袞雪”二字刻于石門之中。圖為“袞雪”摩崖石刻拓片?!靶栄蹦ρ率虨椤皾h魏十三品”之一,現(xiàn)保存于漢中市博物館,是曹操留存人間的唯一手跡。
“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漢中是巴蜀的門戶。曹操占據(jù)漢中,嚴重威脅到剛占據(jù)四川的劉備。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舉傾國之師,取金牛道,由成都進攻漢中。兩軍相交,蜀軍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后來又反復交鋒,曹將夏侯淵、張郃堅守陽平關,將劉備阻擋在陽平關外漢江上游的深山峽谷之中,長達一年有余。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位于陜西勉縣武侯鎮(zhèn)蓮水村,始建于西漢。它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與漢江南邊的定軍山、北邊的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控扼著漢中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是漢中盆地的西北門戶。東漢末年,劉備和曹操在此展開的漢中之戰(zhàn),奠定了三國鼎立;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此設丞相府,以這里為根據(jù)地進行了長達八年的北伐曹魏;諸葛亮死后安葬在這里。因這里沉淀了豐富的三國文化,故有“三國勝地”之稱。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軍避實就虛,偷渡漢江,沿山間小路,搶占位于漢江南岸的定軍山。定軍山軍事戰(zhàn)略位置重要。夏侯淵率軍尾隨而至,爭奪定軍山。在定軍山,蜀軍老將黃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刀劈夏侯淵,大敗曹軍。最終形成了兩軍隔漢江相持的態(tài)勢。
屹立于定軍山景區(qū)的神兵天降群雕重現(xiàn)了老將黃忠襲殺夏侯淵的場景。
曹操得知夏侯淵戰(zhàn)死,漢中危機,率大軍五萬由關中取褒斜道增援漢中。對此,劉備聚兵守險,不與交戰(zhàn),拖延時間,消耗曹軍,并派游兵襲其后路,劫其糧草。曹操求戰(zhàn)不得,糧草不濟,軍無斗志,視漢中為“雞肋”,逐放棄漢中,率軍取褒斜道返回關中,退守秦嶺以北。曹軍在撤退中,先后從武都郡(今甘肅成縣西北)遷徙百姓(氐羌人居多)五萬多戶至關中和天水一帶。自此,漢中歸屬劉備。
漢中爭奪戰(zhàn)的勝利,開啟了劉備事業(yè)的鼎盛時期。劉備在漢中筑壇,自立為漢中王。
在漢中爭奪戰(zhàn)中,曹操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穿越秦嶺的道路艱險,后勤不能保障。曹操曾兩赴漢中,取陳倉道一次,取褒斜道三次,多次感嘆褒斜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曹操撤離漢中不到一年,即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陽,終年66歲。其子曹丕繼位,同年稱帝,建立魏國,結束了延續(xù)四百余年的大漢王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因視漢中為發(fā)祥地,劉備效仿漢高祖劉邦,定國號為“漢”。隨后,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三國時期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