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顧風寒涌上街頭狂歡慶祝;情人節一朵小花炒成天價等等。人們對傳統節日沒了興頭,大家聚在一起不過是吃個飯,冷冷清清,平平淡淡。
調研市場
有關教育部門對青少年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春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與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相比,73%的學生認為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具有參與性和娛樂性。
觀點看法
中國傳統節日越來越淡,越來越冷清已經被很多人注意到了。就連政府的論壇和會議也都開始研究“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有趣”的課題。的確,當文化內涵不存在的時候,要想讓效果來的顯著,自然要從形式著手。增加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求增強傳統節日的吸引力。舞龍、賽龍舟、秧歌舞多多宣傳巡演,的確是有些感染力。可是形式終究是形式,無非就是把中國春節過成舞著火龍的狂歡節,原來的文化內涵依然繼續流失著,到最后仍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法子。
有人說,傳統節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志,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一個民族節日的淡化,則是其傳統文化流失的表現之一。顯然,我們年味兒越來越淡,我們的中學生越來越喜歡西方節日,終究是因為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國學又提上日程。人們開始以各種方式感受國學,企圖從古人的智慧中得到指點。這對正在邊緣化傳統節日不能不說是一種機遇。
當然,重塑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國節日并不是要抵制西方文化和西方節日。畢竟西方文化和節日,有西方的長處和另類的色彩。中西雙方在文化和節日上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一個胸懷寬廣的大國,吸收別人的長處更是更新自身文化的重要途徑,文化的多樣性才是一個文化大國應有的狀態。
重視傳統文化也不是回到過去,今天的我們不可能像漢朝、清朝時那樣過節日。給傳統節日加入一些新元素,豐富和提高其文化含量,讓節日除了形式之外有更多厚重內容承載,只有這樣,傳統節日才能在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才在青年人的心里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