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所記載歷史,與漢儒所描述的歷史大相徑庭。有些人就此認為這本書是偽書,是瞎編的。
事實上,這本書出土以來,有無數(shù)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公認的說法是,此書是春秋時期的晉國、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中的史官編訂的一本書。
它的價值觀與漢儒史書不一致,但是,或許更接近真實。
有關(guān)堯舜禹的故事,我們一般都說那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三代君王都不計私利,任人唯賢,以禪讓制來維系天下和平。
事實上,人性本惡,人心惟危,所謂禪讓是禁不起推敲的。
堯帝為什么把帝位禪讓給舜帝?一般是說,舜表現(xiàn)太好了,于是被堯帝選為繼承人。
但是,即便是在漢儒宣揚的史學中,也分明提到,舜是先被堯帝看重,委以重任,下嫁二女,歷經(jīng)種種考驗,合格之后,方才繼承帝位。
換言之,是因為堯帝的兒子朱丹太不成器,無法繼承家業(yè),于是堯帝就將家業(yè)傳給了女婿!
那么,舜帝與禹王是什么關(guān)系呢?
簡單看來兩人沒有關(guān)系,禹王的父親鯀還因為治水不利被舜帝殺了。兩人能有親戚關(guān)系嗎?
細算起來,兩人還真有親戚他們。堯帝、舜帝、禹王他們其實都是黃帝的子孫。這天子之位,從來都是在黃帝一脈中傳承。換言之,從黃帝時期開始,中國早就是家天下了!
只不過,與周秦之后的王朝不同,當時各部落爭奪十分激烈,天子之位——即部落盟主之位并不是固定在哪一家。而是哪個部落強勢,其首領(lǐng)就成為部落聯(lián)盟盟主,成為所謂天子。
若我們結(jié)合《竹書紀年》再看這段歷史,會發(fā)現(xiàn)許多疑惑豁然而解。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在《竹書紀年》中,堯帝并非想要把帝位讓給舜帝,而是戰(zhàn)敗之后不得不讓。當初嫁女兒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和親。堯帝最開始是想把地位傳給自己兒子丹朱的,但是,他自己被擊敗后,舜帝又繼續(xù)擊敗了丹朱,并且讓兩人從此不能相見。
想必還是看在兩位妃子的面子上,舜帝才沒有斬殺堯帝、丹朱。但這岳父、大舅子都是政敵,不關(guān)起來實在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