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多少個以“武”為謚號的皇帝,又有何功績稱“武”?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出現了近500個皇帝,由于時間跨度大,朝代和皇帝數量太多,我們一般會使用朝代+謚(shì)號或廟號+姓名的方式來做區分,例如漢武帝劉徹,“漢”為朝代,“武”為謚號,又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為朝代,“太宗”為廟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在位時期通常只用一個年號,也會用年號來代指某個皇帝,例如崇禎帝朱由檢,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謚號,廟號,年號這三種稱謂中,謚號,即用一兩個字來概括皇帝一生的功過;廟號,即皇帝死后,供奉于太廟中使用的名號;年號,即古代帝王用于紀年的一種名號。北京明清太廟
相比廟號和年號,謚號通常有著蓋棺定論的作用,更能反映一個帝王的在位期間的是非功過。在這么多皇帝中,有明君,有昏君,有庸君,有暴君,因此他們的謚號也有好有壞。例如隋煬帝楊廣,“煬”字,意為:“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是一個實打實的暴君謚號。而褒義的謚號,以“文”、“武”最佳,《周公制謚》中,“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因此,一個帝王如果死后能得到“文”或“武”的謚號,是一種非常高的肯定。限于篇幅,這篇文章,將為大家整理下,中國古代那些謚號為“武”的帝王。提前聲明,第一,只統計皇帝,即封建王朝的君主,不包含周武王姬發、秦武王嬴蕩等先秦君主;第二,不包括未即位被追封的,例如魏武帝曹操;第三,不包括稱王不稱帝的,例如西涼武昭王李暠(被后面的李唐追為先祖)。第一部分 漢晉四帝
劉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武”為謚號的皇帝,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古代帝王之一。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先后派遣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成功解除了匈奴等游牧民族自秦漢以來對中原人民的威脅,同時又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收服西域諸國,開通絲綢之路,漢武帝一朝是西漢武功最盛時期,成就了強漢的美譽。劉秀是東漢的建立者,幾乎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重興漢室。公元8年,漢室衰微,王莽篡漢自立。公元22年,漢室出生的劉秀在宛城起兵,后與綠林軍合作,共推西漢宗室劉玄為更始帝。公元23年,起義聯軍被王莽40萬大軍圍困昆陽,劉秀以13騎趁夜突破萬軍包圍,后又親率三千精銳,沖鋒陷陣于數萬敵軍之中,斬殺王莽大軍主帥,至此新莽政權敗局已定。描述昆陽之戰的連環畫
公元25年,劉秀脫離更始帝自立為帝,建元建武。而后,僅用十二年的時間就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于一統,史稱“光武中興”。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的劉秀
相比漢武帝和漢光武帝兩位大神,之后的各位“武帝”有點相形見絀,但大多也還都有點武功,我們一一來看。
司馬炎,西晉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279年,司馬炎發兵二十余萬,分六路進軍攻打東吳,幾戰之后,東吳投降亡國,司馬炎建立為西晉接替曹魏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司馬炎建立西晉,又統一三國,雖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還算對得起“武”的謚號。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國的司馬炎
司馬曜(yào),是東晉的第九位皇帝。相比較自司馬睿以來的歷任東晉皇帝,司馬曜沖破了門閥政治的桎梏,打破了“王與馬公天下”的格局,極大地了提高了皇權,成為東晉11帝中最有權力的皇帝。在武功上,司馬曜最大的功績是打贏了淝水之戰,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比較有趣的是,司馬曜是一個言語輕浮的人,最終也因為酒后亂言,被自己的妃子悶死在床榻之上。第二部分 五胡十六國九帝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混亂時期,出現了“前后左右南北東西”各種割據政權,進而也就出現了各式各樣以“武”為謚號的皇帝,其中也不乏一些“水貨”。李雄,是氐族人成漢政權的開國皇帝。301年,氐族人李特在蜀地發起流民起義,303年李特戰死,李特之子李流接過大旗繼續反抗,后李流步其父后塵,兵敗被殺。父親兄長皆戰死,流民起義陷入絕境的情況下,李雄站了出來,帶領氐族流民繼續斗爭。極盛時期占據巴蜀、漢中、南中的成漢
304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成”,史稱成漢。而后幾年,李雄南征北戰,先后征服南中,巴渝,漢中,成為五胡十六國中第一個割據政權。劉聰,是南匈奴人漢趙政權的第二位皇帝,并先后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并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制造永嘉之亂,覆滅西晉王朝。西晉八王之亂時,成都王司馬穎任劉淵為匈奴大單于,其子劉聰為右賢王,以期劉淵能率領匈奴人幫助自己奪權。但劉淵脫離司馬穎控制后,成為歸山之虎。304年,劉淵自立為王,追三國蜀漢為正統,自封漢王,308年,劉淵稱帝,定國號為漢,后劉曜改國號為趙,故史稱漢趙。316年滅亡西晉時的漢趙
310年,劉淵死后,長子劉和即位,在軍隊中威望極高的劉聰殺兄自立。次年,劉聰帥軍攻破西晉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司馬熾,城中官吏宗室被殺者數萬,史稱永嘉之亂。316年,劉聰二克長安,晉愍帝投降,西晉正式滅亡。接著前面的漢趙來說,劉聰死后,太子劉粲繼位后不久便被靳準殺害,靳準之亂被平定后,大將軍石勒和漢中山王劉曜為爭奪權力而分裂。318年,劉曜稱帝,次年改國號為趙,割據關中,史稱前趙;同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立為王,割據河北,史稱后趙。割據東西的前趙與后趙
330年,石勒正式稱帝,立石弘為皇太子。333年,石勒病逝,石弘登基,次年石虎廢殺石弘,自立為帝。石虎被稱為“武帝”,其主要功勛均為早期跟著父親石勒打天下時建立的,弒兄篡位后,反而將武人的那股粗暴的秉性帶到國家治理中來,窮兵黷武,嚴刑苛政,堪稱暴君。姚萇(cháng)是羌族人后秦政權的開國皇帝。永嘉之亂后,羌族人先后依附前趙、后趙、前秦,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羌族人擁立姚萇為主,建立后秦,定都長安。姚萇稱帝后,與前秦殘余勢力幾經混戰,傳三代后被劉宋所滅。前秦滅亡后的的北方局勢
慕容垂是鮮卑人后燕政權的開國皇帝。后趙在石虎為帝的后期,因窮兵黷武,頹勢漸顯,鮮卑人擊敗后趙建立政權,史稱前燕。前燕政權,一度控制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遼寧等地,后陷入內亂為前秦所滅。前秦與前燕
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慕容垂起兵反秦,于385年重建燕國,史稱后燕。慕容垂稱帝后,先后擊退北魏,攻滅翟魏、西燕,與后秦、北魏三家分占北方諸地。慕容盛是慕容垂的孫子,后燕的第三位皇帝。后燕到了慕容盛時期,外有北魏虎視眈眈,內有權臣蘭汗獨斷專行,慕容盛雖然先后誅殺蘭汗,平定遼西叛亂,但國內局勢早已無可挽回,最終在一次陰謀叛亂中,遇刺身亡。八年后,后燕滅亡。后燕、后秦、北魏分據北方
慕容德是南燕的開國皇帝,與后燕開國皇帝慕容垂互為兄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后,任命慕容德為車騎大將軍,先后熬死慕容垂、慕容寶、慕容盛三位皇帝,慕容德于400年自立為帝,史稱南燕。割據膠東的南燕
403年,東晉發生恒玄之亂,慕容德想趁亂南下伐晉,但此時的慕容德已經68歲,還未出師便身患重病,于405年病逝。因早年跟隨慕容垂滅后秦,建后燕,立下諸多戰功,又是開國建業之君,死后獲謚號獻武皇帝。呂光是氐族人政權后涼的開國皇帝。呂光初為前秦武將,勇力過人,又屢立戰功,遂受命率軍征服西域。淝水之戰后,呂光殺害涼州刺史,在姑臧(今甘肅涼州)稱王建國,386年改稱天王,定國號大涼。割據西北的后涼
呂光為前秦將領時期,受命征服西域,先后征服焉耆國、龜茲國、溫宿國、尉頭國等西域三十余國,威名大震。自立建國后,呂光又先后平定數次叛亂,對外數敗前秦,又收西秦為藩屬,使大涼成為塞外強國。赫連勃勃是匈奴人政權胡夏的開國皇帝,本姓劉,與劉淵同為漢化匈奴人。前秦覆滅后,北魏加強了南下的攻勢,赫連勃勃不得已依附后秦鎮守河套地區。占領九原河套的胡夏
407年,赫連勃勃叛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定國號大夏,定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之后,赫連勃勃連敗后秦,南涼,基本穩定了局勢。417年,劉宋武帝劉裕北伐,攻克長安,后秦滅亡。劉裕留下兒子鎮守長安自己返回東晉后,赫連勃勃趁機南下,于418年攻入長安,并在長安稱帝。425年,赫連勃勃逝世,謚號武烈皇帝。第三部分 南朝四帝
劉裕是劉宋的開國皇帝,武人出生,以武立國,是為武帝。宋武帝劉裕
東晉孝武帝時期,為對抗統一北方的前秦,謝玄在江北創建北府軍,并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一舉擊潰前秦軍隊,而劉裕便是北府軍出身。淝水之戰
東晉末年,先后爆發了孫恩叛亂和恒玄叛亂,在數次平叛中,劉裕嶄露頭角,漸漸掌控了東晉最強軍力的北府軍,憑借武力和平叛之功,劉裕入掌東晉朝政大權。隨后,劉裕對外滅北擊南燕、后秦,收復長安、洛陽二都,對內平定晉安之亂,劉毅叛亂,司馬休叛亂。經過劉裕十多年的征戰,將南方的割據勢力全部消滅,在這一過程中,劉裕也將自己的勢力安插其中,東晉名存實亡。劉裕北伐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定國號宋,史稱劉宋。422年,60歲的劉裕逝世,謚號武皇帝。蕭賾(zé)是南齊第二位皇帝,高帝蕭道成的長子。479年,劉宋在殘酷的內斗中走向滅亡,齊王蕭道成代宋自立,定國號為齊,史稱南齊。在位僅四年,蕭道成去世,長子蕭賾即位。相較于前朝的劉裕,又或是父親蕭道成,蕭賾稱“武帝”實在有些勉強。蕭賾在位的12年內,除平定了一次不大的叛亂,在武功上并無多少功績,但蕭賾卻是南北朝時期一位難得的明君。蕭賾在位期間,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以富國為先,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又興教育,培育人們的德行,對外與北魏通好,保證邊境安寧。在蕭賾的努力下,一時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造就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蕭衍是南梁的開國皇帝,與前朝南齊皇族同為蘭陵蕭氏。齊武帝蕭賾逝世后,皇太孫蕭昭業只知享樂,不理政務,權臣蕭鸞在蕭衍等人的支持下,代立為帝,即齊明帝。有擁立之功的蕭衍深受明帝支持,后出任雍州刺史。電視劇《瑯琊榜》中的梁武帝
明帝死后,蕭寶卷即位,蕭寶卷是一個殘虐無道的君主,肆意殺害包括蕭衍兄長在內的朝中大臣,激化了君臣矛盾。隨后,蕭衍聯合南康王蕭寶融舉兵攻占了建康,蕭寶融登基為帝,即齊和帝,蕭衍獲封大司馬,掌管朝內外軍政大事。502年,蕭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梁,史稱南梁。蕭衍是南北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48年。蕭衍在武功拿的出手的案例不多,但卻是節儉除了名,身為皇帝,一頂帽子要戴上三年,一床被子用上兩年,日常飲食也僅是一些蔬菜豆類,少見葷腥,甚至一天只吃一餐,能做到蕭衍這樣節儉的,即便是漢文帝,隋文帝這樣的流傳千古的明君,也不過如此吧。陳霸先是南陳的開國皇帝,武人出生,以武立國。早年的陳霸先原為嶺南的一個小吏,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軍功,升任一方諸侯。梁武帝后期,爆發侯景之亂,陳霸先平叛有功,調任中央,戍衛京畿地區。陳武帝陳霸先
554年,梁元帝在江陵被西魏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至建康稱帝,即梁敬帝,陳霸先由此掌控了南梁的朝政大權,先后兩次擊退北齊南下。557年,陳霸先代梁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陳,史稱南陳。第四部分 北朝六帝
▽
北魏是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政權,一朝共經149年13帝,其中謚號中含有“武”字的就有四位,因此放在一起說了,這樣在先后順序上比較清楚。在北魏之前,拓跋氏在盛樂(今內蒙古林格爾縣)建立代國,后被前秦所滅。代國滅亡后,拓跋珪隨母親在匈奴部落中長大,前秦滅亡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國,不久后改稱魏王。398年,拓跋珪稱帝,改國號為“魏”,將都城從盛樂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內蒙古涼城縣拓跋珪公園的拓跋珪雕像
在亂世中復國拓跋珪,他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推動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并與后燕、后秦爭霸于中原。409年,拓跋珪在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追謚為宣武皇帝,后改謚為道武皇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是13帝中最能打的皇帝,放在整個南北朝也是響當當的人物。423年,16歲的拓跋燾登基伊始,便開始了帥軍征戰四方,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龜茲、粟特等西域諸國 ;向北,遠逐柔然 ,向南,“飲馬長江”。拓跋燾用17年的時間,統一整個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三十六年的亂局。一統北方的北魏
雖然立下統一之大功,但長年的軍旅生涯,使得拓跋燾脾氣愈加暴躁,殺伐過度,最終遇刺身亡,謚號太武帝。元恪是北魏第八位皇帝,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漢化改革后,改姓氏“拓跋”為“元”)。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國力強盛,元恪與盛世下繼承皇位,必然有一番作為。宣武帝元恪陵寢
500年,宣武帝趁南齊末帝蕭寶卷的昏暴統治下,開始南伐,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并北擊柔然。到508年戰事結束時,北魏已經占領了揚州、荊州、益州等地,領土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國勢盛極一時。然而,元恪因患病而未能更進一步,年僅33歲于洛陽病逝,謚號宣武帝。宣武帝之后,北魏爆發了六鎮起義,國勢急轉直下,朝政大權漸漸落到懷朔鎮軍閥高歡(鮮卑化漢人)手中。532年,高歡立孝文帝之孫元修為帝,后元修不滿高歡的控制,于534逃出都城洛陽,投奔位于長安的武川鎮軍閥宇文泰(漢化鮮卑人),然而宇文泰對不聽話的元修很不喜歡,后尋故殺了元修。同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北魏滅亡。東西兩魏
因為有東西兩魏,因此元修也有兩個謚號,即西魏的“孝武帝”,東魏為“出帝”。宇文泰殺死元修后,新增“除偽寗真”的謚法,定謚號“武”皇帝,也就是指元修“棄暗投明”;反觀東魏,就很干脆的將元修定性為“出逃的皇帝”。高湛是北齊的第三位皇帝,高歡之子,高洋之弟。接前文,北魏一分為二后,雖然稱東魏、西魏,但實際掌權人并不是身為皇族的拓跋氏。549年,高歡次子高洋,迫孝靜帝元善見禪位,代魏自立,定國號為齊,史稱北齊。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但是高洋的弟弟高演不滿,發動政變奪了侄子的皇位,可奪來的皇位還沒坐熱乎,一年之后高演病逝,為了避免弟弟們篡自己兒子的位,高演索性將皇位傳給了弟弟高湛。電視劇《陸貞傳奇》中的高湛
說實話,北齊一家子基本都是昏君,也以短命出名,高湛也不例外。高湛在位僅四年,先后殺害了兄弟和侄子,又霸占了高洋的皇后,與其亂倫,最終因酒色過度而死,年僅32歲。高洋是開國皇帝,謚號文宣,高演死的太早沒多大作為,謚號孝昭,而高湛憑借針對死對頭北周也打了幾場勝仗,獲謚號武成帝。宇文邕(yōng)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宇文泰之子,宇文毓(yù)之弟。前面說到,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后,西魏正是由武川鎮人宇文泰把持朝政。宇文泰死后,宇文覺繼承父位,但西魏的大權卻落在了宇文泰侄子宇文護的手中。在宇文護的扶持下,宇文覺代魏稱帝,定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宇文覺即位還未滿一年,宇文護便殺了宇文覺,立宇文毓為帝,四年后,宇文護又毒殺了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宇文邕對宇文護殺死自己兩位兄長懷恨在心,一番謀劃下,最終誅殺了宇文護,將朝政大權收回自己手中。電視劇《獨孤天下》中宇文邕
掌權后的宇文邕,加強皇權,改革兵制,增強國力,最終攻滅北齊,統一了整個北方。后來,宇文邕又積極整兵北伐突厥,但最終在北伐路途中不幸染病,不久死去,謚號武皇帝。北周末年,外戚楊堅專權,后代周自立,建立隋朝,統一南北,結束西晉末年以來兩百多年的亂世。李唐代隋之后,為凸顯皇帝的功績,在謚號后面又加上尊號,例如唐高祖李淵,謚號太武皇帝,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到了宋朝,謚號變得更長,例如宋太祖的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共16個字!明太祖朱元璋的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達到夸張的20個字。為了方便稱呼,唐朝之后的皇帝一般只稱廟號,不稱謚號。因此即便唐朝之后一些皇帝的謚號中含有“武”字,但不在這次討論范圍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會專門寫一篇關于皇帝廟號的文章。文章寫到這,篇幅有些過長了,大家不妨留言評論,說說你覺得哪位武帝最稱職,哪位武帝最“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