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位于吉林省的長白山天池
關注『一起看地圖』,用地圖看世界
我們經常將黑龍江、吉林、遼寧合稱為東北三省,以至于對地理了解不多的人認為東北只有黑吉遼三省。行政分區上的東北地區,除了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外,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五盟市,以及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秦皇島二市,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人口1.17億。地理分區上的東北地區,則指的是東經120°-135°,北緯40°-54°的中國東北部地區,其范圍大致等于黑吉遼三省,以及內蒙古東部呼倫貝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四盟市。與行政分區上的東北地區相比,通常不計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以及河北承德市、秦皇島市。地理分區上東北地區但不管是行政分區上東北地區還是地理意義上東北地區,都不等同于東北三省,可為什么會形成東北三省或東三省的說法,而不說東北四省或東北五省呢?這就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東北行政區劃沿革歷史有關。
1644年滿清入關之后,將盛京(今沈陽)作為留都,并設內大臣,統轄管理東西五千九十余里,南北五千八百三十余里,包含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即外興安嶺以南、以東和庫頁島在內的整個東北地區。隨著北方局勢的問題,盛京內大臣后改為盛京昂邦章京(1646年)、鎮守遼東等處將軍(1662年)、鎮守奉天等處將軍(1665年)、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1747年)。1646年盛京將軍,1653年吉林將軍,1683年黑龍江將軍清初時期,由于大量滿人入關,致使東北地區人丁稀薄,土地無人耕作,因此鼓勵關內漢民移民東北,隨著漢民的增加,郡縣制度在東北迅速擴張,軍府制度也隨之調整。
1653年,在盛京昂邦章京的基礎上,增設寧古塔昂邦章京(1653年),后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1662年),寧古塔將軍駐地移駐吉林城后,改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即吉林將軍。1683年,又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即黑龍江將軍。至此,清朝東北地區形成了由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共同治理的軍府制度。十九世紀中葉,清朝內部先后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捻亂和回亂,于此同時,西方列強也加快了殖民中國的腳步,英法兩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趁清政府內憂外患之際,通過政治詐騙和武力威脅,豪取外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清政府東北局勢急轉直下。為守住祖宗基業,鎮政府開放東北封禁,大量關中百姓遷徙東北,形成闖關東的移民潮,而原先管理旗人的軍府制度不再適用,東北地區迎來建省的契機。1907年,清政府踩著東北地區的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參照內陸省制將三處將軍轄地改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東北三省的說法隨著闖關東的移民潮開始在民間傳播。
由于近代以來清朝持續的衰敗,蒙古地區在蘇俄和當地分離勢力的影響下,漸漸脫離中央政府控制。1914年民國建立后,為了抑制蒙古王公分離勢力,在邵烏達盟和卓索圖盟設立熱河特別區,錫林郭勒盟設察哈爾特別區、烏蘭察布盟和伊克昭盟設綏遠特別區,并將哲理木盟并入吉林省、套西二旗并入甘肅省。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后,國民政府正式將熱河特別區改為熱河省(于此同時成立了察哈爾省、綏遠省),省會設在承德,轄15縣和卓索圖盟、昭烏達盟20個旗,熱河省正式成為東北地區第四個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張學良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然而日本人的野心遠不止于此。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帝,建立偽滿洲國,為切斷東北抗日武裝與關內的聯系,擴大并鞏固偽滿洲國的版圖,日軍于次年攻占了熱河,并將熱河省納入偽滿洲國的統治,至此東北四省全部淪陷。偽滿洲國雖然是一個傀儡國家,但日本人為掩蓋其擴張侵略的目的,決定將偽滿洲國建立成“大東亞共榮”的模板,僅轄四省的偽滿洲國顯然太過小氣,東北省級區劃也就此進入混亂期。
偽滿洲國先是在西部蒙古族人生活的地區設立興安省,隨后將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拆分為錦州、奉天、安東、吉林、間島、濱江、三江、龍江、黑河、熱河十個省,后又將興安省拆分為興安東、興安南、興安西、興安北四省。通過這一番操作,一下子將東北四省變成東北十四省。偽滿洲國東北十四省
1937年后,偽滿洲國又新設同化、牡丹江、北安、東安、四平五省,東北省份數量達到19個。在偽滿洲國統治東北14年的過程中,自清末以來逐漸構成的東三省或東四省的認同感消失殆盡。
1945年光復東北后,偽滿洲國那一套行政區劃旋即被廢除,但東北地區的經濟基礎和工業實力遠勝于關內陸區,因此國民政府并沒有恢復以往東北四省的區劃設置,而是將偽滿洲國的19個省整合設置為: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嫩江、黑龍江、興安九省(合稱東北九省),再加上熱河省,大連、沈陽、哈爾濱三個院轄市(直轄市),共計10省3市。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勝利后,挑起內戰,解放戰爭爆發。東北地區作為解放戰爭的主戰場,隨著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原先設置的東北九省反動政府垮臺瓦解。
1947年,東北人民政府將原東北九省興安、遼北、吉林、熱河、察哈爾幾省的蒙古族聚居的盟旗地區合并成立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政府設于烏蘭浩特市,內蒙古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1949年東北全境解放,成立東北大行政區和東北人民政府,原東北九省也迎來大調整。改遼寧、安東二省為遼西省和遼東?。怀蜂N遼北省,拆分并入遼西、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四地;撤銷合江省,拆分并入松江、吉林二省。形成黑龍江、吉林、松江、遼東、遼西、熱河六省,以及沈陽、撫順、本溪、鞍山四個直轄市和旅大行署區(1950年改為旅大市),合計6省4市1行署區。1949-1954年東北六省五直轄市一自治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再次迎來大變革。從49年到53年先后設立的沈陽、長春、哈爾濱、撫順、本溪、鞍山、旅大七個直轄市全部撤銷;合并遼西、遼東二省成立遼寧省,原遼東省通化、遼源二市及其所轄11縣并入吉林省,遼西省四平市和雙遼、梨樹二縣并入吉林??;撤銷松江省,原松江省并入黑龍江省,原黑龍江省白城、洮南等七縣并入吉林省。同時撤銷臨時性質的東北行政區,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東北四省改為中央直轄。1955年,成立了27年的熱河省撤銷,朝陽、建平、凌源、建昌、北票五縣并入遼寧;承德市及其下轄八縣并入河北;赤峰、寧城、烏丹三縣及敖漢、翁牛特、噶刺沁三旗并入內蒙古。東北地區省級行政區劃就此確定下來,延續至今。
東北三省一自治區的區劃設置雖然確定下來,但各省市的轄區卻還在不斷調整。1969年,原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除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外)并入黑龍江??;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并入吉林?。?/span>昭烏達盟并入遼寧省,此后直到1979年的十年時間里,東北地區基本等于東北三省。
從東北推行省制到現在僅一百余年,從最初的東北三省到后面的東北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六省,其省級行政區劃增增減減直到1955年才最終確定下來。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遷徙、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行的行政區劃的弊端開始顯現,于是就出現了以縮小面積、增加數量為方向的省級行政區劃改革的呼聲。中國現行的是省、市、縣、鄉四級行政區劃,于此同時地方政府還廣泛設置具有政府性質的地方派出機構,如管理區、開發區、高新區等,因此地方上的行政區劃等級遠不止四級,這也造成了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的弊端。而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目前34個省級行政區下,行政區面積過大,人口過多。平均省區面積28.24萬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104.0萬人。而與中國國土面積相近的美國,平均州面積為18.38萬平方公里,州平均人口641.5萬人。為了有效管理如此廣闊的轄區和眾多的人口,不免要增加更多的行政成本。國土面積相近的美國劃分為50個州1個特別區,采用州縣二級制度回到東北地區,以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例,省平均面積26.97萬平方公里,省平均人口3612.2萬人,一個省份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的水平。
位于歐洲的波蘭,面積31.28萬平方公里,人口3840萬
一方面中國自然條件地區差異較大,暫不提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的巨大差異,僅東北地區內部這種差異也十分顯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內蒙古高原將東北地區劃分成一個個地形單元,又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民族風貌和人文地理特征。大興安嶺的秋天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貿然的進行行政區劃改革會對地方經濟格局產生巨大的沖擊,進一步拉大地區間的差距。
此外,現行行省制度已經成立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以省區為中心的地方文化、地域觀念、語言習慣,當地群眾已經對省區劃分形成了很深的認同感,貿然的改革必然會引起當地民眾的反對,需充分尊重聽取廣大民眾的意見。
分析來分析去,似乎改也不好不改也不好,不過我并不是搞行政區劃的專家,只是將改與不改的利弊列出給大家參考,大家不妨發表自己的意見,你覺得東北的行政區劃需要改嗎?又該如何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